[摘 要]公益微电影是为公众利益而制作的微型叙事短片,可传递主流价值观,提高公众意识。公益微电影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艺术表现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将公益微电影引入实践教学,具备电影学科和广告学科的双重教学优势。

[关键词]公益微电影 影视制作 问题 关系

引 言

影视专业是创作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校设置影视专业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应用型艺术人才。通过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有效进行综合知识的传授与能力训练,一直是高校影视与制作专业教学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公益微电影的快速兴起,在高校影视与制作教学中引入公益微电影的创作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及融合,此举在各高校的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检验。本文拟从艺术教育规律、影视制作规律及两个规律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以公益性微电影为教学实践载体,针对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独特优势。

公益微电影的实践教学特征

作为互联网发展下的产物,微电影本质属于电影,具有时间短、故事性强、结构完整等特点,其核心特征是运用电影语言进行表达。公益微电影是为公众利益而制作的微型叙事短片,具有公益性,传递主流价值观,其目的是通过微电影的故事讲述来提高公众意识,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遵循社会公共行为规范。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曾指出,微电影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指市场支撑意义上的微电影;其次是指有技术、有艺术的高品质微电影。由此可以看出,公益微电影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艺术表现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将公益微电影引入实践教学,具备电影学科和广告学科的双重教学优势。

1.能力的全面培养

与传统的影视广告教学相比,公益微电影教学具备电影学科和广告教学的双重属性。影视广告教学注重审美能力、创意能力、洞察能力与执行能力;而公益微电影教学注重的是剧作能力、叙事能力和影像表达能力。因此,在公益微电影教学流程中,应将两者紧密结合,从前期调研、创意构思、剧本写作和影像叙事等方面进行全流程实践训练。

全流程实践训练旨在从观察现象、深入生活、引发思考、寻求答案等一系列创作行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及执行活动,进而训练与创作相关的各项专业能力。(1)创意能力:从寻找创意开始,学生就能更好地贴合社会背景,主动寻找公益题材。通过调研、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公益的意义,并鼓励学生对社会不文明现象提出质疑、思考和观察。(2)洞察能力:洞察能力源自对事件最初产生的好奇心,建立在对事物含义的深层理解之上,其目的在于洞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通过一些训练方法,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此举可以摆脱闭门造车的单向封闭式专业技能训练,找到真正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和诉求目标,从而进入剧本写作阶段。(3)审美能力:优秀的公益微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可通过赏析公益微电影、拉片训练等方法识别优秀公益微电影的审美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结构精妙、视听凝练、富有戏剧张力、细节丰富、语言简洁、诉求准确的优秀微电影进行大量观摩、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眼界和审美。(4)剧作能力:学生应在调研和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剧本创作,可先围绕所选题材大量收集并整理资料,然后进行剧作写作阶段,初稿完成后,分小组阅读、修改,反复打磨。公益微电影剧作讲求叙事凝练,因此,在打磨剧本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在篇幅、结构、人物、细节等方面不断调整,进而实现对优秀剧本的把握。(5)影像叙事能力:优秀的电影通过影像打动观众,公益的微电影也应如此。微电影虽然微小,但也是电影,具备了影视制作的完整要素,因篇幅、时间的限制,对学生掌握影视制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优秀公益微电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洞察能力、叙事能力、镜头表现力以及执行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影视表现能力。

2.高效的综合实践训练

公益微电影由于体量小、成本低、周期短,能够大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和试错成本,具有极强的实操优势,在创作过程中可多实践、多试错,能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出色的影像表达,其中,剧作写作能力和影像表现能力是学生实践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公益微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密切相连,在教学实践中,应训练学生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具体影像表现出来,这一要求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却常被影像创作者忽视。因此,在设计影像叙事训练方法时,应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反复实践去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象表达,逐渐掌握如何用镜头、光影、蒙太奇、场面调度等方法实现高质量的影像表达,最后完成剧本的综合训练。公益微电影可有效增加学生的实践频率,加强专业化训练标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影像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

公益微电影教学还要体现微电影的即时性。微电影是互联网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影视载体,有很强的开放性、自由性、实时性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将作品上传网络,以便得到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创作的诉求效果。互联网中的点赞、弹幕评论等互动形式,打破了专业圈内少数教师的评价体系,将评价权扩大至同行、市场和受众,从而具备更为全面、客观的参考价值。

3.价值观的塑造

公益微电影内容涵盖环境保护、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等教育、敬老爱幼、人类生存、社会治安、公信、公德、精神文明建设、助残帮困、网络安全等众多社会价值观层面。公益微电影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大学是人生重要阶段,而创作阶段就是体悟生活、感受人生、了解社会的过程。本科生教育阶段是思想成熟的关键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公益微电影会从关注社会公众利益角度出发,比纯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更有真善美的诉求。有别于一般的微电影,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将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深刻理解公益事业,并能积极参与其中,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塑造正确的艺术观与创作观。公益微电影的本质是公益广告,其目的在于传递公众诉求,宣扬公益理念。在公益微电影实践中,艺术观点和创作理念在相互制约与冲突中达到平衡,可深入挖掘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在载体规范上,公益微电影必须符合广告制作和传播规律,应树立“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避免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进入孤芳自赏、为艺术而艺术、脱离社会受众需求的创作误区。影视广告的目的是传达诉求,公益微电影虽表现的不是具体产品,但需要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将价值观准确传递给受众,从而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实践还可以较好地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综上所述,公益微电影实践教学是对于影视专业学生的全流程培养,从创作源头就培养学生贴近生活,以受众为出发点,去观察生活、了解人性、打磨剧本,进一步提高影像的表达能力,以便能创作出具有现实性、人文性、艺术性的作品,如此,才能体现公益微电影的教学价值。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学生创作的公益微电影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主旨内涵挖掘不深入。学生对所要传达的公益理念及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表现形式较为肤浅、符号化、形式化。(2)艺术手法简单、粗糙。学生创作时缺少叙事的多样性,会出现篇幅过长、节奏平缓、拖沓,以及人物刻画不够、缺少细节、缺少戏剧张力等不足。(3)执行能力不足。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因沟通能力不足,导致执行力弱,无法将剧本的核心内容很好地呈现。(4)新技术研究引入不足。在学生的公益微电影创作中,普遍缺少对新技术的使用,创新力不够。

以上问题说明,在公益微电影的实践教学中,还缺乏有意识、有规划、有创新、系统的课程搭建。与此同时,还急需与其他教学,如公共基础教学、通识类理论教学、专业理论教学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经历少、阅历浅,教师要特别注意在以上教学中引导他们,要把对主旨内涵的挖掘与公共基础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等结合起来,厚植其文化根底。另外,还要把公益微电影作品的网络影响力纳入教学内容。通过与各类新媒体的融合,将互联网的即时反馈带给学生,引导他们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大众文艺批评,这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必修课。

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公益微电影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影视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安排、整体培养的工作。公益微电影只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一种形式,应找准该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夸大,也不能无视它的特殊性。既要充分看到微电影的优势,也要认识到这种形式的不足。教师应重视影视人才培养中的整体性,合理搭建教学课程体系,要注意微电影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衔接,使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以充分发挥微电影的实践创作优势。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经受得住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资格称得上真正正确的理论。第二,在实践中能更加深入地总结创作经验与规律;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使影视制作成为自觉的创作行动,而不是盲目、无目的的尝试。第三,要有意识地将微电影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用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指导艺术创造。

3.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影视专业是实践性专业,检验教学成果的最终标准就是能不能制作出过硬的影视作品。但在本科教育阶段,厚植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是目的,不能简单地把完成微电影作品或是否获奖作为教学实践目的。应清醒地认识到,它是一种教学实践形式,要通过它来发现人才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4.全才与专才的关系

影视制作中包括微电影的制作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求学生具备复合能力。既要防止学生有样样皆通、样样稀松的现象,还要防止其过早地限定方向,把能力局限在某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全面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又有差异化优势,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结 语

新时代、新技术已对影视制作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面对微电影发展的强劲势头,高校影视专业应及时抓住机遇,通过对公益微电影教学实践的梳理及其问题的总结,厘清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方向和方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高校应关注和把握影视行业脉搏,紧密结合当下发展趋势,训练和指导学生开展公益微电影创作教学。面对未来,高校应主动迎接、适应、参与到新趋势、新潮流和新变化中,使影视教学实践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沈宇辰:《情感表达——公益微电影创作之核》,《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第7期,第19-21页。

[2]王稳:《高校微电影实践教学思路探索》,《艺术评鉴》2018年第17期,第181-182页。

[3]景仕荣:《公益微电影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新闻战线》2016年第22期,第123-124页。

[4]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