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德育素质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轨迹,而且德育素质都是从小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作为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其德育素质有着极大影响。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可塑性强,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人才。

一、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德育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艺术兴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新课标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始重视小学生的德育,但是由于家长对成绩的重视,新课标的一些具体要求还未被落实,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学习能力为主。家长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偏向选择重点中学、升学率高的小学,有些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就读某一地区的重点小学而购买学区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随意增加课时量,忽视了德育;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吸引更多的生源,对教师施加压力,轻视小学生的德育。从各个方面来说,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的全部就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造成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高,道德素质水平却比较低。

(二)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德育的目的是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含义,有时不合适的德育还会误导小学生。比如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告诉小学生要学习黄继光叔叔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董存瑞为了革命的胜利舍身炸碉堡。这些革命烈士的死重于泰山,我们要向这些前辈学习。但是小学生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有一些小学生还会提出疑问。这些德育的素材离小学生的生活太远,小学生不能够理解这些例子的含义。德育应该主要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德育,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对小学生灌输空泛的德育内容,否则小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学以致用,达不到德育的目标。

(三)教师与家长缺乏德育问题的沟通

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只依靠家长或者教师,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大环境。但是,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详细了解孩子的具体问题;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不论是德育还是知识教育,教师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有些家长则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他方面不予以重视;有些教师则存在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教书,育人的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如此,家长与教师都不重视小学生的德育,造成小学生的德育素养较低。

二、小学生德育工作对策分析

(一)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

要彻底落实新课标改革,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学校要意识到衡量教学水平高低不光取决于升学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基准的建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家长也应该知道衡量孩子优秀与否不仅在于成绩,更在于孩子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态度。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递给小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把小学生不能理解的、难懂的知识简化,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更有义务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输在道德教育的起跑线上,那么终将成为社会的累赘。

(二)加强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小学生的德育问题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家长、学校、教师某一方的责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需要各方重视,共同协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家长被称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举止表现大多数都是模仿家长的,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不好的表现都与家中父母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应主动定期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改正自身的毛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德育,还可以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是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德育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因此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德育。学校也可以举行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接触,比如看到有人随地丢垃圾时要学会巧妙地制止。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进行才艺表演,培养学生的尊老意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反映出小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小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

(四)加强传统美德的情感教育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百善孝为先”“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因此,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爱的情感,可使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充满爱的氛围,增强亲情、友情,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三、总结

小学德育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指引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开展小学德育时,要灵活改变教育的策略,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育的境界,让小学生从中可以汲取更多知识,进而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目标,这才是小学德育的真正意义。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不要给他们讲大道理,防止成人化;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分清层次,由浅入深;要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能够因材施教,避免一般化。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重视小学生的德育。小学生的德育需要教师与家长相互协作。家长和教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和家长要走出小学生成绩最为重要的思想误区,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