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业水平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风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二者间具有内在统一的关系。本研究基于TRA(TPB)理论,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各因素与学业间的关系并进行简要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 影响因素

课 题:本文系陕西省委教育工委2018年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影响因素探究”(课题编号:2018FKT58)、陕西省首批辅导员工作室“李萌工作室”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062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群体以学习为主职,读书是承担时代责任的基本形式。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学生年龄结构特征性显现、经济社会转型复杂等背景的影响,高校学生因学业落后被处理、退学的现象频有发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学风的培养与塑造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对进一步开展规律性、基础性教育研究,多措并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新时代下,聚焦大学生学业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与改革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托,以“大学生、学业、影响因素”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可检索到文献311篇(2005年6月—2018年1月),这表明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经过梳理发现既有研究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就是指学生因自身的努力、学习方法、适应能力等方面而对学业产生的影响。客观因素就是指班主任工作、辅导员管理、班级氛围、家庭教育等对学业产生的影响[1-12]。同时,课题组也发现,大多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成型的理论或模型作为支撑,研究方法多停留于思辨层面的讨论或单纯经验角度的分析;少数文献虽然基于实证研究,但问卷本身缺乏检验,或者简单地采用百分比来说明因素的影响,结果值得商榷。

本研究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原则,以服务当下陕西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助推一线学生工作质量提升为目标,基于TRA(TPB)理论,提出影响大学生学业的模型假设。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各因素与学业间的关系,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指导学生自我发展、优化一线工作实践、丰富健全育人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助推高校人才培养建设。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1.TRA(TPB)理论

TRA理论由学者Fishbein[13]等于1975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表明,一个人的行为由其进行该行为时的意愿所引起,意愿则取决于其对该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其中,态度是其对行为消极的或积极的感受;主观规范则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世界事物的判断标准[14]。Ajzen对TRA理论进行延伸,提出TPB理论,该理论增加了一个对行为意向预测的变量,即对行为控制的认知。该认知是人们对其感兴趣的某项行动的易用性与有用性的感知,对行为付诸实践作出更好的预测与解释[15],具体如图1所示。

2.研究假设

从上述理论可推断,学习者对学习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行为的主观控制会对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产生学业差异,本研究将其归结为E1、E2、E4三个自变量。通过文献查阅,课题组在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还引入外部变量(包含E3、E5两个自变量),建立了大学生学业的影响因素操作模型(图2),假设计划分2个层面,5个维度,基于此开展实证研究。

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心理特征、自我评价、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主客观因素为因变量,以学生上一学年平均成绩(自入学以来的平均成绩)为自变量,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影响关系进行分析。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科技大学大二年级及以上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大小按照随机抽样公式[16]计算(显著水平a设为0.05,K=1.96,P=0.5):

可得样本数应不低于375人。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980份,回收问卷922份,回收率为94.08%,按照绝大多数题目答案相同或呈现明显直观规律、正向题与反向题存在逻辑矛盾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41份,余881份,有效率为89.9%。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调研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共包含55道题目,采取李克特五级计分法,从“完全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给予5、4、3、2、1的分数(反向题目逆行计分)。问卷施测不限制时间,使用易班平台进行数据采集,用SPSSAU软件开展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

1.信度检验

本研究以获取数据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α)作为调查结果的信度指标,结果显示:信度系数值为0.898,大于0.8,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分析项被删除后的信度系数值并没有明显提升,进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水平高。

2.效度检验

(1)探索性因素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0.94>0.8,P=0.000<0 .05,通过前提校验,说明具有共同因子,非常适合分析。从表2、表3可知:以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共提取12个因子,每个因子的负荷都在0.5以上;碎石图(图3)也显示在12个因子后,曲线趋于平缓。主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由这55道题目、5个维度、12个因子组成的问卷调研累积可以解释的方差达到63.89%。

(2)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得结果如下表(表1)所示:χ2/df小于5,GFI、NNFI和CFI都在0.85~1区间内,RMSEA在0.08以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相关分析

由于分析量为非正态,相关分析采取Spearman系数为指标。数据显示(表2):平均成绩和E1、E2、E3、E4、E5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337、0.159、0.237、0.14,并且呈现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本研究将学生平均成绩作为因变量(Y),各因素为自变量(X),结果(表3)所示。从中可知,在内部因素假设模型中,E1、E2会对学生学业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E4与学业水平没有因果关系;在外部因素假设模型中,E3会对学生学业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E5与学业水平没有因果关系;在内外因假设模型中E1、E2会对学生学业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他因子未显示因果关系。

研究结论

1.研究设计模型中的内外2个层面、5个维度、12个因子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理解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关系,与学业成绩不一定有关系。

2.单纯考虑内部因素时,态度与动机、学习能力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个性特征与学生学业成绩绩没有因果关系。单纯考虑外部因素时,学校的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支持对学业成绩没有因果关系。同时,考虑学生学习意向与外部变量时,只有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能力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

3.TPA(TPB)理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能力与适当的学习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作用。

研究建议

1.高校学生要正确理解“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核心”,应致力于从思想状态与实践能力两方面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

(1)要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基础,从职业规划与自身发展的角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端正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改变倦怠、消极的态度,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

(2)要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对标先进,循序渐进,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能力(如加强知识整合、善于利用资源、坚持学思结合、制订学习计划等),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做好预习复习、做好时间管理、加强师生交流等)来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

2.一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认识“主体行为意向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积极发挥课程思政功能,肩负起全员育人职责,激发学生产生并维持学习意向。

(1)要把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础,在加强师生双向互动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易班优课平台、课堂分组讨论、小组课业汇报等)启发、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

(2)要积极挖掘并发挥课程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与功能,帮助学生坚定理想理念,端正学习态度与动机。教师应在大思政环境中积极肩负育人职责,利用课上课下的师生交往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指导(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等)。

3.高校管理者要从政治高度、科学角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项工作中的统领地位与推动作用,把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意识与行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还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大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与学生管理体制,健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高耀、刘志民、方鹏:《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在校学业表现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调研数据》,《高教探索》2011年第1期,第137-143页。

[2]Bethanne M. Schlee, Ann K. Mullis,Michael Shriner,“Parent’s social and resource capital: Predictor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during early childhood”,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09,31(2),p.227-234.

[3]蒋承、孙海杰、罗尧:《本科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9期,第21-26页。

[4]易晓明、黄金贤:《大学期间学习成绩预测度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30卷第6期,第1469-1470页。

[5]殷雷:《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以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初步探讨》,《心理科学》2008年第31卷第6期,第1471-1473页。

[6]周炎根、桑青松、葛明贵:《大学生自主学习、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10年第33卷第1期,第194-197页。

[7]张阔、付立菲、王敬欣:《心理资本、学习策略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学探新》2011年第31卷第1期,第47-53页。

[8]孟慧、杨铮、徐琳等:《大学生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适应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4期,第552-555页。

[9]常欣、康廷虎、王沛:《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年第28卷第3期。

[10]杨开勒:《短期性与长期性焦虑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3期,第365页。

[11]冯丽霞:《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3期,第13-14页。

[12]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与学发展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第1-6页。

[13]Fishbein.M,Ajzen.I,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ass: Addison-Wesley,1975.

[14]黎志成、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10卷第6期,第88-91页。

[15]AjzenI,“From intention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In:J.Kuhl&J,Beckm.ann Eds,Action—control:from cognitive to behavior,Heidelberg:Spring Press,1985,p.11-39.

[1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第59页。

作者单位:张钦峰 王一涵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刘万斌 魏 星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