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传统学业评价滞后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本文结合SECI知识转化模型论述以学生为中心评价、个性化学业评价和过程性学业评价的必要性,同时从以促进学习为目标、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策略多样化、评价反馈常态化等方面构建了新型的本科学业评价体系。

[关键词]SECI 学业评价 本科教育 促进学习

基金项目:西安培华学院2018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PHY1829);2018年陕西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GH18H519)。

学业评价指的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业信息,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处理,对学生的学业变化进行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过程。[1]学业评价的环节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业评价目的,通过学业评价要实现的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即“为什么评”的问题,这是学业评价的首要问题,也是体现不同学业评价价值的根本所在;学业评价内容,对学业进行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范围和内涵,即“评什么”的问题;学业评价主体,对学业评价进行评价的个人或机构,即“谁来评”的问题;学业评价策略,实现学业评价的路径、方法和措施,即“怎么评”的问题。

SECI模型及其对学业评价的意义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在20世纪60年代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指的是能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加以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指的是不能系统表述,无法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具有非理性、非批判、非言语、非公共、非客观等特点,常常与人的个性、经验和所处情境交织在一起。

1.SECI模型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和竹内光隆(Tadeuchi)将知识转化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交互过程分为四个过程,并对知识转化系统、平台和机制等进行了论述,简称SECI模型。

(1)知识转化四个过程

Socialization(社会化):缄默知识向缄默知识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个体分享经历、交流经验等将实现群体缄默知识共享,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通过语言获取缄默知识,如师傅带徒弟等。

Externalization(外显化):缄默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要运用描述、类比、隐喻、模型、图形等方式将个体或群体的缄默知识表达出来,实现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使群体成员达到知识的共享。

Combination(组合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组合成系统化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将已有的显性知识通过各种媒体符号进行筛选、整理、补充、结合、分类等,使知识在群体或组织之间传播并形成新知识。这些媒体可包括文件、会议、电话、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

Internalization(内在化):显性知识到缄默知识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合之后的系统化显性知识被群体或组织成员吸收、消化转化成他们新的缄默知识。此过程强调在“做中学”,通过实践让显性知识升华为个体或群体的技能、经验等缄默知识。

(2)Ba(场)

知识转化过程离不开环境的支持,野中郁次郎提出了“Ba(场)”的概念。Ba(场)在这里用来描述知识创造与构建所需要的共享域。Ba(场)是知识转化的基础和平台,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空间和精神空间,也可以是三者的任意组合。[2]

Originating Ba(原始场):知识社会化的场所,通过个人与他人亲身体验的面对面相互作用产生关爱、信任,从而形成个人知识转换基础的场所。[3]

Interacting Ba(对话场):知识外显化的场所,通过群体小组对话和反思将个人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显性知识的场所。

Systemizing Ba(系统场):知识组合化的场所,是显性知识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及系统化传播的场所。

Exercising Ba(练习场):知识内在化的场所,主要是通过实践、练习在真实情境中将系统的显性知识转化成个体感想、经验等缄默知识的场所。

从SECI模型看出知识的转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连续动态互动过程,知识在完成四个程序的转化后呈螺旋式上升。缄默知识理论和SECI模型的提出在教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应用到教学改革中。

2.SECI视角对学业评价的意义

(1)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评价

陈宝生在本科教育“回归常识”中指出,最重要的是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要以学生的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4]SECI模型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了知识转化、增长和增值的机理,描述了知识转移的循序渐进、层层累积、螺旋上升的过程。它为教育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视角,学生的发展要在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业评价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并且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成果。

(2)推进个性化学业评价

传统的“传授模式”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对“客观知识”的选择、组织、传播与评价过程,对学生掌握与理解这些客观知识的学业评价大多是“标准化考试”,忽视了学生个体对教材知识作出独特理解、质疑、批判与陈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5]SECI模型表明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且显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增长离不开缄默知识。每个个体的缄默知识和认知模式是不同的,他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阐释、批判、综合和创新也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学业评价应该突出“个性化”,不仅要对显性成果加以判断,还要对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缄默知识、模式及总结、影响进行评价。

(3)落实过程性学业评价

传统的学业评价通常采用的结果性评价割裂了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的关系,其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转变过程,也不利于学生和教师及时认识、把握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适时、有效地调整和改变。因此,过程性评价已经逐渐成为学业评价方式的主流,教育部教高函[2018]8号通知里也强调要切实加强过程性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SECI模型知识转化四个阶段及Ba(场)的论证为学业评价中的“过程”提供了评价框架和策略参考,对革新学业评价的主体、时间、场所、信息、策略等都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SECI模型视角下的新型学业评价

1.以促进学习为评价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实现育人成才是本科教育的根本性教育目标,学业评价的目的也由评定、检测、选拔、管理转向以诊断、激励和改进等“促进学习”为目标。“他们通过收集、反思和回应来自对话、表现和观察中产生的信息来促进持续的学习。”“以决定学习者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去哪里以及如何更好地到达那里的过程。”[6]SECI模型的四个阶段显示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性、连续性和持续性,新型学业评价要基于学习、在学习之中、为了学习,始终关注核心角色——学习者的学习,最终目标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2.评价内容全面化

因以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缄默知识的漠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业的评大多是围绕着显性知识的记忆、再现、理解或简单应用,造成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缺位,或者出现“高分低能”。新型学业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就是对反映或解释外部和内部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缄默知识包括三种类型:管理自我——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发与自我组织知识,即知道如何提高在工作中的表现;管理他人——管理下属、与同事交流的知识,即知道如何指导他人工作、如何形成有效的人际关系;管理任务——管理和完成任务的知识,即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日常事务。[7]

3.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SECI中社会化阶段倡导的“师徒制”,内在化阶段强调的“做中学”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完成,作为掌握行业前沿性和时代性知识、拥有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就可以成为学业评价的主体。其次,还可以增加专业学长的评价。在学业学习中可以建立专业学长制,专业知识能力强的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形成类似企业的“师徒制”。最后,从事大数据挖掘工作的“大数据专家”可以成为学业评价的主体。知识组合化中显性知识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系统化并进行传播,依托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不断加强,大量的教育数据被保存和积累,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更新,不仅可以关注学生阶段性的学业质量,还可以绘制、预测学业动态变化轨迹,为学业评价提供个性化服务,回归学业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

4.评价策略多样化

从评价时间看,新型学业评价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全过程性收集的信息证据揭示学生“达标”的不同路径和方法,以及个性化学业特质和风格。从评价地点看,新型评价实施的场所可以是教室、实验(实训)室、虚拟空间、企业等。各学业评价主体可以在各场所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评价证据看,新型评价的信息包含着学业变化的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对学生显性知识的“外显化”和“组合化”过程的评价可以通过纸笔测验的考试分数进行统计,但对知识“社会化”“内在化”过程中缄默知识的评价数据更多来自于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反思总结、作品成果等材料。

5.评价反馈常态化

反馈是学习齿轮的润滑油,评价主体应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与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相联系解释评价的理由和结果的意义,以督促学生在各阶段有所提高。评价反馈应该关注学习,及时、具体并具有描述性和针对性,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结 语

本科学业评价是学生诊断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的重要参考,也是教师检验教学、反馈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学校实现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具备足够的评价态度、知识和能力,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使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最大化,最终实现本科教育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慧秋、田友谊:《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业评价观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年第7期,第25-30页。

[2]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SECI模型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28卷第3期,第20-24页。

[3]杨南昌、谢云、熊频:《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型》,《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0期,第16-20页。

[4]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3卷第8期,第1-6页。

[5]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36-45页。

[6]赵士果:《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

[7]刘翠莲:《缄默知识、传统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位论文,济南大学,2008。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