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保证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是我国各个高校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及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结合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本文就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领导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 培养 内容 方法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领导力培养路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大学生领导力”概念引入中国后,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对大学生领导力展开研究与实践。2007年,复旦大学启动了“青年领袖培养——卓越计划”,以学生组织的骨干力量为培养对象,以高素质、复合化、多元化的发展为培养目标。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也开展了“大学生领导力开发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领导意识,提升其领导技能。大学阶段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时期,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塑造、道德意识的成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习近平指出:“青年时代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本领的黄金时期。” [1]青年人更具可塑性,对他们进行领导力培养远比对成年人的培养更加有效。因为他们正处于自我发展阶段,正处于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明确自身理想与发展方向的阶段。因此,抓好这一阶段非常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对大学生的领导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是社会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呼唤与要求。

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3]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论处于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领导力都贯穿于组织活动的整个过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伟大的梦想;要实现伟大的梦想,就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领导人才。没有人天生是领导者,领导力也不是少数人所特有的,但却是群体或组织中所有层次和类型的人都需要的。那么领导力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世界组织行为学家和领导力专家Paul Hersey认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一种影响力,它渗透于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4]詹姆斯P.刘易斯认为:领导力是一个影响过程,就是让人们愿意做某些事情。[5]我国学者李光炎认为:领导力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产生的力量,包括道德魅力、职责努力、岗位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四元函数。[6]大学生要在学校及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实现自身价值,就需要掌握领导力。根据领导力的定义,笔者将大学生领导力的定义概括为:是大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影响他人并取得他人的支持。根据定义可知,首先,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其次,大学生领导力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通过影响他人的心理或行为而改变他人的行为,并能获得他人的支持。最后,大学生领导力不是少数大学生所特有的,是通过后天培养每个大学生都能具备的一种能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导力才能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问题,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自己的既定目标和使命不变,才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无论是从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看,重视和加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是值得各个高校研究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领导力的内容主要由价值观、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共同构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声。个人价值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其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使其能以“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情怀面对未来的挑战,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应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联系起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近几年就出现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故毁约、频繁跳槽的不良现象,他们只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应负有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缺乏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认识,缺乏为社会和集体利益牺牲的精神,有时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于是,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以个人利益为重。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要求学生承担起社会责任,对社会进步有奉献精神,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应该建立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领导者虽然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和环境有所不同,所反映的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别,但在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他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毕业后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决定着他们以后的行为方式和结果,影响着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展示良好的综合能力和个人风采。人际交往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才干、专长、品质和责任心都能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以体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要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同乡关系等。通过与他人交往,大学生可以了解各类人的品性,丰富人生阅历,积累社会经验,掌握与人相处的准则和方法。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书本上学不到而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必须具备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同时也是影响他人、增强自身影响力的过程。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因此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质是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影响他人的能力”。

3.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处理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且要能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使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自身的缺点,但是一个团队却有可能是完美的。团队是由各种不同能力的人组成,每个成员在团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实现团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团队合作精神无疑是当今社会的核心精神之一,即一种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注重大局才能有所成就,达到事业的顶峰。当前,大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很淡薄,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较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日常相互配合的机会较少,对通过合作提高竞争力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就业竞争上,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奋斗,如获得各种资格证书和荣誉,同学间的信任度较低,对团队合作持排斥或消极态度。这些都造成了大学生片面强调竞争,仅注重自我发展的现象。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大学生个人,都应增强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4.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情绪作为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惊、恐等。情绪控制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情境内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调整他人情绪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身体健康。积极的情绪不仅能使大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而且能在社会交往中使对方感到心情愉快,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相反,消极的情绪会使大学生滋生悲观厌世的心理,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方法

如上所述,领导力不是少数人独有的,任何人都具备领导力的潜质,只不过大多数人的潜质没有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领导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挖掘。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领导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领导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培养高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师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教师,另一类是非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主要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进行研究,在给大学生教授领导力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科学规划,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提升自身领导力的意识。而非专业教师主要是指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他们主要组织相关训练活动,或者是充分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积极和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等进行协商,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加深对领导力的理解,进一步内化、养成个人的领导风格和习惯。

2.在高校开设领导力课程,分层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高校开设领导力课程,分层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高校应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领导力的相关课程,由教师集中向学生传授领导力的概念、原理、理论、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领导力理论知识的认知。领导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领导力水平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先对其进行相关测试,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其领导力。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在领导力课程中,教师应以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目标。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后,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学生的领导力也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而挖掘,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团队训练等活动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实际演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领导力培养方法。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社团活动

实践才能出真知。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创造条件让其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领导力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社团组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如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下乡支教”和假期实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民生、体验民情、积累社会经验,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独立,更具有领导才能。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为其展示才干提供了机会,为大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高校还应该主动与其他社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和学习机会。

4.构建提升领导力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构建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激发大学生参与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升其自身领导力。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奖励学分机制,奖励那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学生;另一方面,在学生评奖、免试保研等方面,加大学生领导力在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中的比重。

对大学生领导力的评价应该有一套考核指标。首先,通过考试环节来了解学生对领导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考核。

结 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我国领导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为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未来领导者后备军,高校就要承担起培养和开发学生领导力的重任,从而保证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中国青年报》2013年9月8日,第2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1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367页。

[4]吴维库:《领导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7页。

[5]詹姆斯P.刘易斯:《项目中的领导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14页。

[6]李光炎:《以和谐为导向的领导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64页。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