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拓宽渠道,把学生引向生活,让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和生活,实现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一、 立足生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学生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我通过播放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听着忧伤的音乐,看着倒塌的房屋、生命逝去的惨景,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应多学些防灾避险、自我保护的知识,才会在危难中自救,不留遗憾。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课堂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就是因为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生活素材,同时还要将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共同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判断正误、学会分析内因、学会明辨是非,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充满时代活力,同时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源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模式,走出“山穷水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以生活话题导入新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是从他们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如在学习《走科教兴国之路》这一内容时,我通过创设“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如果你给远在北京的爷爷送去节日的祝福,你会采用哪种方式”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展示视频聊天的图片,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2.引入学生的生活实例。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知识充分体验、感悟、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课堂教学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展开生活化教学。如在学习《明明白白消费》这一内容时,我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费陷阱,如买一赠一、商品打折、商品售出概不退换等实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主动思考,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

3.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电影、音乐、幻灯片等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灵活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实践活动的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如让学生查找报刊、杂志和网络等,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分析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等活动,增进对社会的了解;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让学生感受民族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从而实现知行统一。

总之,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求教师将学生融入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法研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内化所学知识,在感悟中践行,做生活的主人。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