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正是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关键期,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抓好这个关键期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一步。

一、借助图像,感知数量关系

从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图像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直观感受数量关系,从而逐渐向想象过渡,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是发展核心素养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步骤。

例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我会在课前为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鸡蛋(60g)、苹果(200g)、香蕉(100g)等图片,并在图片下方标注每份的质量,再准备几张空纸板设置问题:想要1千克的某种食物应该怎样拿?请将食物图片贴在空纸板上。在课上我会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某样东西多重就是在描述它的质量,而质量的单位有千克(kg)和克(g),让学生对千克和克有基本的了解,再为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100克和1千克到底是多重。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主拼凑出1千克的重量,这不仅让学生感知了数量关系,更便于培养其直观想象能力,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讨论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核心素养。

二、割补化归,理解位置关系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割补化归,让学生在分析图形时,将复杂的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学生了解的图形,再进行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节时,课前我会让学生准备好剪刀和喜欢的卡纸。在课上先为学生讲解规则图形的求解过程,再向学生展示较简单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先分析这是什么图形,如何解决和该图形有关的问题。经过观察学生对于不规则图形的认知有些困难,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纸和剪刀剪出黑板上的图形,询问学生裁剪出该图形的思路,那么裁剪的思路是不是可以应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呢?以此为学生打开思路,将不规则图形进行割补化归,分割成规则图形再解决相关的问题。再为学生展示较难的图形,一点点增加图形的难度,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不规则图形进行割补化归,帮助学生转化观察角度,进一步理解图形的位置问题,从而找到一种简单便捷又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是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动手操作,开展创新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到生活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实验,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例如:我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我会在课前准备好一些教学用人民币。在上课前我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又分为买家和卖家,给每组学生100块的教学用人民币。再在黑板上布置下第一个任务:请每一组的同学在该组的卖家那里购买一把教学用尺,并询问卖家应该找零多少?为了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我会设置奖励来鼓励答得又准又快的同学。接着出示新的任务:请每位同学正好花光手里的零钱去购买物品,要求买的物品种类丰富。此时学生开始尝试各种购买方式。学生会先进行简单的想象,再进行动手操作直观辨析哪种方法购买的物品种类最多,从而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一次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开始不自觉完善自己的想象能力,发展了核心素养。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实验环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开展创新实验,从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的直观想象得到落实验证,这不仅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也帮助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进行想象,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目前的年龄阶段正是利用直观想象来进行思维活动的主要阶段,直观想象是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广西玉林市玉东新区玉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