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不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学习过程则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老师的思维所产生的,受老师教育理念的影响。故此,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提高立意点,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数学素养培育起到质的影响。

一、意为行之先

教学设计首先要寻找立意点,不同的立意决定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又导致了不同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能对其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老师教学设计的立意。而老师的立意点有不同的出处,有可能是老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的,有可能是老师的教学经验积累决定的,也有可能是老师的逻辑思维决定的。

在初中教学中,老师为了做到立意行之有效,需要科学地认识“意”与“行”之间的关系。其一,老师要从生活出发,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例如:在教学“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时,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找具体模型供学生观察。其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并开展针对性教学。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以根据平面图形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图形,而有的学生立体思维能力没那么强,便需要动手来形成立体图形,这便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实,不管学生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样的,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在不同的思维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便是教学设计立意的关键所在,能够把握住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使高立意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所帮助。

二、何处高立意

在上一点中我们也有谈到,老师的教学设计立意主要在于老师能够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既然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高立意点,老师便需要明白何为高立意,又如何获得高立意?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时候,老师需要学生先探寻和学习勾股定理,然后再探索勾股定理与直角三角形和其他三角形的关系。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有的老师觉得可以省略后一步,然而我觉得这后一步反而是不可以缺少的。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后去思考为何只有直角三角形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别的三角形不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将勾股定理运用到别的三角形中,并且反复验证其在其他三角形中的不可行性,最后经过无数次验证得出勾股定理为直角三角形的特有定理。学生在验证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他三角形的知识,将三角形的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学生在以后遇见直角三角形便能直接反映出这道题有可能会运用到勾股定理,为学生以后的解题思维和速度带来飞跃性的突破。

其实,在学习中有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勾股定理与其他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但是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快速反应过来。为此,老师可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一步,学生先思考勾股定理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第二步,思考直角三角形与其他三角形的关系,这一过程能够激活学生探究与学习的动力。由高的立意点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意行求合一

教学设计的高立意只是其中的首要点,最后一步还是要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让实践和思维相联系,做到真正的意行合一。在高立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并且将其贯穿到学生的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而这需要老师注意两点:第一,老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方式实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让自己时刻拥有高立意点进行教学设计。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能够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摒弃自己的守旧思想,积极学习新的知识,从多角度认识数学教学设计。第二,要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从老师处学习知识和简洁的思维方式,并不是老师教学意志的转移。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知识含量和认知水平来衡量学生,而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上的两点其实都是以“意”为先,然后进行有效行动。而这里的“意”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学生,因为只有面向学生的“意”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而后将“行”落实,好的“意”不能够仅仅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在数学知识的构建中,老师需要提高教学设计的立意质量,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能够实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做到真正的意行合一,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