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书架上醒目地摆放着两本样刊,里面有我花版面费“发表”的一篇文章,本是为参评高级职称而做的“教科研”准备,可五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派上用场。由于学校既有的高级职称人数严重超编,我们这些“门外汉”只能等他们退休,并且是“退二进一”,问题是几年过去也没有几个退休的,这样的评选几乎成了摆设,纵使心里有无数抱怨,但政策就是这样的政策。职称评审,给人最深的感触便是无奈。

数着前面排着的几十号人,我几乎对自己不再抱有幻想,那就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吧,可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备课和上课,不知从何时开始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疲惫感:课前准备越来越粗糙、解答疑问越来越敷衍、关注学生越来越有限、看待事情越来越主观、对待生活越来越苟且。入职十几年,课堂教学越来越轻车熟路,教育管理越来越得心应手,却没想到教育生命会变得越来越“老成”,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美丽。

难道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如果心有不甘,是否还有改变的勇气?改变的突破口又在哪里?2017年夏天,当同事们纷纷避暑于草原和海边,我躲在家里深居简出思考出路。

很多人以为,当老师的只要把课上好,没必要刻意去花时间写文章,即便写了也很难公开发表,倒不如花点钱来得更直接。我想,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可写不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给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借口。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那就摒弃理论性更强的专业论文,于是我首先把日常留存的教学反思进行反复修改,重新整理成文后找邮箱发出去。

入冬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点开一看,是一个刊物的编辑发来的,正文写道:王老师,来稿已收阅,感觉立意不错,此类稿件积压较多,待有版面时会刊发,敬请等待。没想到这篇取材于课堂真实经历的课后反思竟然得到了编辑老师的肯定,这也是平生头一次因为文字而获得肯定,这给了我莫大的慰藉与鼓励。

我想,其实每个教师都不缺少故事和经历,如果大家普遍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总有一天会公开发表属于自己的文字。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总是嫌弃学生们不爱观察、不爱思考、不爱动笔,事实上彼此也没什么两样,如果众多的“灵魂工程师”也失去了思考的特质,教师还有多大价值?学校还有多大发展?教育还会有多大指望?

就这样,我对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了新的思考,无论是好的做法还是失败的教训,无论亲身经历还是间接获取,凡是工作中有“意思”的细节都进入我反思的视野。我一边写一边想,一边想一边写,日子比原来过得更加忙碌,但它让单调的生活得到丰盈,让干涩的心灵得到温润。

转眼到了201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图书馆杜老师递给我一个信封,地址来自古城西安的一家教育报刊社,我拆开一看惊呆了,里边是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居然在第三版有自己的名字,原来是元月初写的一个“豆腐块”被刊发了!那一刻,一种久违的快乐油然而生。从此,我以写作促反思,以反思促实践,不仅在众多刊物上发表了更多文章,也在三尺讲台上重新找到了对教育的热情和期许,虽然至今仍然没有参评高级职称的机会,但那份无奈之感早已在心中释然。

如今,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样刊,我都会告诫自己别怕困难、坚持写下去。我想,职称评选的真正目的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只要我们胸怀一颗主动成长的心,想方设法改进个人的教育教学,能不能参评、能否评上都会坦然面对。况且,只要我们虚心成长,自己的“精神职称”就会越来越高,现实的职称也就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