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调研听课,本是多年来的常规教研工作。对于刚过完春节,正在治愈 “寒假综合症”的老师,也不敢有过高的要求。常规听课,正常交流,原本只是例行公事的调研指导,没想到短短十分钟的课间交谈,却深深刺痛了我还处于麻痹状态的大脑!

这节课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青春的邀约”中第一框题“悄悄变化的我”。教材内容不多,知识点很清晰,难度不大,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从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教材知识理解得好,知识讲授得很清楚,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师生互动形式。单纯从知识学习来看,教学效果也还不错。听课的总体印象是教师对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特点和栏目设置了解不够,用《思想品德》课早期的传统教学方法教授《道德与法治》课,角色定位不当,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有待改变。由于该老师还要上下一节课,于是我便利用这宝贵的课间十分钟进行交流。通过交谈得知:第一,该教师三年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新教材培训,她对部编教材不认可,认为部编教材的教材设置形式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第二,她认为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提高考试成绩。并引证自己孩子和同事孩子的寒假作业,说西安市几大名校就是让学生记、背甚至默写教材。结论是“我们必须向名校学习,一定要让学生背会知识”。第三,不接受课改,认为专家们根本不了解一线教学实际,纸上谈兵,只会上些花哨的公开课糊弄老师。并以自己学校参加过部编教材培训的某教学能手为例,说他的课堂倒是很活跃,但还是让学生利用课间背诵教材知识点才取得很好的考试成绩。结论是必须让学生死记硬背。

和这位老师匆匆交谈完,第一感觉是可悲、可怜、可恨、无语!

一 可悲的教研

2015年9月,我们区有幸承担了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新教材试教任务,部分教师先行一步,提前走进新教材。2016年9月,在省、市部编新教材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中开展了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全员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新教材编写理念,研读新教材栏目特点,探究新教材教学方法,领会新教材精神实质。为使教师能够很好地领会和落实新教材,2016年10月,我们举办了部编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区级公开研讨课活动。通过公开展示、交流研讨、点评提升,达到统一认识,示范引领,共同提高的目的。2017年3月,我们区有幸承担了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新教材试教任务,老师们在与教材主编和编辑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提升技能。为推进部编教材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每学期都开展几次区级公开研讨课活动,并对薄弱学校开展名师送教活动,力求将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伴随着部编教材从七年级向九年级的推进,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等教育行政部门关于部编新教材培训文件的精神,我们先后多次聘请省、市教研员和西安市的名校名师为教师做新教材培训;并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人教社组织的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还有幸邀请到九年级上册教材主编杨一鸣老师为全区九年级学科教师做专题培训和互动答疑。这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按理说应该扫清了部编新教材实施与推进的盲区,但可悲的是,在部编教材使用已经三年后的今天,竟然存在极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没有参加过一次新教材培训,“无证上岗”的现象。一次培训不参加情有可原,三年来的多次教材培训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就不可思议了。教研的可悲之处就是,无法唤醒一个不愿成长的教师。

二 可怜的学生

铁杵磨针,滴水穿石,可惜少年时光短!

在听到这位老师依据自己孩子和同事孩子的寒假作业谈对西安市几大名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认识之前,我也听到过其他家长类似的抱怨,说老师让学生背诵《道德与法治》教材,孩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记不住,很痛苦。这些教师明知道这样做违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育人目标,不符合部编教材的教学要求,为什么还要求学生背书或默写教材?结论只有一个,为了成绩、为了奖金、为了面子!为了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教师不惜花血本把自己变成机械的知识灌输者,把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17页“一、教学建议”“(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可见,以记忆为目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的做法,与现行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相违背,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教学行为。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急功近利的‘教育’——如果那也算‘教育’的话——则是不讲良知,远离朴素,违背常识的‘教育’。其危害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其恶果是将真正的人才扼杀于萌芽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生活在成绩高于一切的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是被变成学习机器,从而失去成长快乐的真正意义上的可怜学生!

三 可恨的评价

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扼杀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催生了应试教育的“罂粟花。”

教育评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一种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以成绩评价学校教育,以成绩评价教师教学,以成绩评价学生学习,以成绩取代学生发展,正是这种短效教育造就了一批拒绝课改的教师,培养出一批没有真正志向的学生,催生了名牌大学里“空心病”这个怪胎!

曾几何时,《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一文在网上刷屏,成为令国人震惊的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谈道,父母职业是中小学教师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他说:“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可见,以成绩论英雄害人害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为什么教学?学生为什么学习?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师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第二种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第三种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反对把学生当做“书架子”“纸篓子”的教书先生,也不提倡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给他们的“保姆式教师”,他主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提倡教学做合一。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生本课堂、情境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等。这样的教育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但是不符合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在以成绩论一切的社会现实面前,第三种教师也许会败给以考练为法宝的教书先生。

每次开完质量分析会,面对那些拒绝课改、专心应试,但考试成绩很高的学校和教师,我都感觉无语。这也是为什么部分教师潜心教书,让学生背书的原因所在。愿课改的春风早日吹进“被遗忘的角落”!

作者单位:陕西省灞桥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