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某校把诚信教育做成了招牌和名片,被省内外各大媒体追踪报道,竞相推介。他们的诚信教育主要有三个平台:一是设立诚信驿站;二是开设诚信考场;三是设置诚信阅览室。

这也是学校德育系列扎实推进、一步步累积后,水到渠成的成果。以上搭建的载体成了学生诚信自律的展示台,也成了学校德育继续深入发展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

本地很多学校纷纷慕名前往,取经学习。回去后生搬硬套、照猫画虎、热闹推行,而且也在学生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只是,嫁接后事与愿违的情形陆续出现——诚信考场出现集体性作弊;诚信驿站报告钱物不断“失窃”;诚信阅览室出现书籍被借后,书架上空空如也等状况。

难道是“水土不服”?

一所乡镇学校的政教处犯了难,怎么办?是嫁接不对头还是细节有问题?是就此宣布学习失败而草草收场,还是反思并弥补自己在管理上的疏漏进行改进?无论如何,查明真相似乎至关重要。但是,找到了又能怎么样,是在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还是游街示众、以儆效尤?

这本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的阵地,又不是“钓鱼执法”、引蛇出洞的诱饵!更何况,毕竟是孩子,脆弱的心灵要保护,暴露的丑行要掩饰,不仅不能公开教育,甚至还要对学生的隐私严加保密,不能让他们承受“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再者,落网的毕竟只是少数,逍遥法外的才是主流。那些“伸手者”的大胆尝试以及知情同学的实地观摩,将会成为无声的“说教”和演示,让这种诚信舞台上的阴影无限延伸并迅速扩大范围。那么,解决问题的重心似乎并不在破案上,而是在预防上。

于是,政教处安排在升国旗仪式这一黄金德育时段,由德育主任声情并茂地进行集中宣讲教育。话说得很用心,也很有分寸,既说明了学校对一些行为的洞若观火和明察秋毫,更严守着口风,未让被查获的个别学生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和众目睽睽之下。

但是说教太空泛,与“盗窃”换来的实际利益相比,一些学生自律意识经常挂起“白旗”,继续铤而走险!教育后一段时间的遏制和好转,迅速出现了反弹。

怎么办?简单复制的匆匆开场和问题重重的现实囧境,让学校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列举这个故事,不是要否定学校在育人方面见贤思齐的主动作为,也不是要揭露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尴尬问题。相反,学校的殚精竭虑应该大力褒扬,学校的勇敢尝试和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的做法应该受到充分鼓励。只是,想以此唤起教育者更多的思考——有些活动在嫁接过程中需不需要考虑克隆的适应性?有没有需要剔除的瑕疵?该不该进行因校制宜的修缮?毕竟,一旦诚信阵地失守,后果还是相当严重的。事情如果没有朝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必然会飞流直下地奔向相反的方向——首次拿走东西没被发现和及时教育,就会成为继续伸手的诱导。即使一时失手被抓正着,如果教育和处理的力度不够或者方法欠妥,也会成为磨炼意志和锻炼胆量的一次实战练兵!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从中汲取些什么呢?

活动之前的教育引导必不可少。只有思想上已经路不拾遗了,行动上才有可能夜不闭户。

当然,这样的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政教处、班主任、科任教师都是义不容辞、口径一致的集体宣讲团,甚至还需要生活教师和家长的助阵参与。要达到学生是非观基本一致,对于一些行为有“集体无意识”的鄙视和监督,不可能一蹴而就。开篇说到的“某校”源头做法的创举,就是在德育序列化推进到一定高度后的自然产物。

其次,引进做法时必要的制度“补丁”其实无伤大雅。比如让自律和他律各得其所,设学生管理员,借书务必登记,只是手续简约易行,归还期限3到5天;购买东西,投钱找零的现金交易,可以变成刷卡消费。或者给每人设置一个诚信账户,定期评价核算个人诚信财富。

我们说了这么多的目的无非就是大型活动的设计和创新思路的实施不能简单移植,需要进行周密思考和论证,考虑学生实际和学校校情,逐步推行。在过程中逐步攀高涉远,可能要比两难时的尴尬从容一些!

当然,问题催生思考,思考带动成长。除过借鉴的意义,关于问题解决的探索和补救,也会成为教育者的一次全新的实践。

作者单位:宝鸡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