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资源库的在线应用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资源共享课程现状的分析,找到了资源共享课程存在的视频、习题点击应用性差、线上师生互动弱、对学生评价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关键词]精品课程 资源共享 在线开放 高职院校

项目来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8年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引 言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对高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种免费在线开放性课程大量涌现。为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率,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普及共享能够与时俱进,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铁路客运组织课程,由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向在线开放课转型,就如何达到对资源的“建以致用”进行探讨。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用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掀起了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热潮,已经建设了相当数量的省级、校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已经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利用案例、微课或视频作为课前预习的翻转课堂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在线课程的建设之中,建设在线课程过程中如何使用优质资源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主动性偏低

高职院校招收的大多数学生高考分数偏低,生源质量较差。纯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传统的线下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只是单纯地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又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出现了课堂上大批学生睡觉、玩手机的现象,而在线课的选课也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在于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2)精品在线共享资源的点击利用率偏低

第一,视频资源的点击率偏低。在建设精品资源库的过程中,录制的一些课堂教学视频时间过长,且有些课程资源流于形式,只是为达到考核的指标要求,而对于实用性考虑较少。因此,造成了部分在线课程出现“无人问津”的现状,被称作“摊尸”资源。

第二,大量的题库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很多精品课网站上显示的题库数量非常大,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在线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习题测试和讨论发布总是集中在某一段时间,之后的在线信息就不再跟进和更新了。

(3)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答疑讨论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对于在线课程的开放,在教师和学生不能当面沟通的情况下,在线答疑平台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难点、疑点问题。但从平台的反馈数据来看,很多课程的答疑讨论区并不是很活跃。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

学生的在线活跃度可以通过一些参与情况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但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及时地反馈给学生。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如果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及时反馈和督促,学生一直处于放松状态很难达到课程的最低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督促其掌握专业知识。

2.原因分析

(1)视频资源的质量欠佳且内容过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微课视频模式在中小学课堂和各种培训机构中的应用较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基础性、通识性课程应用面非常广。因此,微课课件质量越高,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了,新的教学模式就容易被接受和运用推广。

职业院校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教学模式已经从原有的一节课变为现在的短小精悍的微课,这样更符合混合式教学模式。但是,微视频、微课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上的缩短,更不是将之前的微课视频进行简单拆分。笔者在智慧职教上查看了几个高职院校铁路客运组织课程的视频资源,从实用性方面来看,未达到纯在线就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微课质量的提高并不是课件做得多么花哨,技术多么高,而是能够真正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课前准备工作的充分性。

(2)精品资源课建设团队和应用团队不统一

无论是视频、论坛还是习题库没有得到切实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品资源课在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团队要将建设团体和应用资源库的教师进行统一,只有让普通教师参与其中,这样应用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另外,鼓励教师多参与课程建设对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以铁路客运组织课程为例,目前智慧职教在线平台发布的视频资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讲授的视频,没有运用多种数字资源,只是单纯的讲授文字和PPT,所以就会出现录制的视频不是很吸引人的情况。另一部分是学生自己录制的情景剧视频资源,这种资源只能作为课前的导入,因为其深度不够。

(3)上传题库没有细化到每个知识点

在建设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盲目追求资源量,大量向平台上传题库,甚至有些题是不相关的也上传充数。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这些无用的摆设资源只会起到阻碍作用。教师如果要应用组卷策略进行随机任意组卷,就需要在上传题库的过程中将试题库分章节、分知识点按照条理性上传相关资源即可。这种教学做法能够确保在线资源都是有用的资源。

(4)定期上传答疑讨论话题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高,因而教师不能在网上坐等学生来提问。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遇到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主动请教教师的只有8%, 5%的学生会尝试着自己解决,10%的学生会与同学进行讨论,45%的学生等待教师上课解答,还有32%的学生直接放弃。因此,教师答疑可以通过历年来常见的、容易出错的问题在网上阶段性地发布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增加和学生的互动评价反馈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求学目标调查显示,入校后4%的学生有目标,14%的学生只为拿到毕业证,36%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目标,46%的学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通过学生自主求学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只有教师不断地带领学生,及时将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同时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帮助其找到学习的目标和生活的方向。

从精品资源共享课到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应用

1.课程建设思路

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层次和广泛调研,制订了符合现场操作的教学目标。结合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特征与需求,对整体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由原来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入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测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2.课程目标定位

铁路客运组织建设目标定位是要促进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相对来说重评估轻建设的形式主义化精品课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在线开放学习平台,使学习者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者通过体系化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

3.课程建设“建以致用”实践研究

建设一个使用性强、应用性广、用户体验性高的开放课程,可以使学生用户通过线上引导达到课前自主预习。线下教师对一些重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讨论,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学习。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检验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微课、视频资源保质保量的录制

铁路客运组织课程学时为56课时28节课,每节课要保证3个知识点、技能点的话,微课和视频资源在数量上就要有一定的保障。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及案例可以通过与录制公司合作完成,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微课资源可以使用视频软件制作。还有一些成果展示可以通过学生的汇报表演视频,以及学生历届成果展来积累资源。好的精品资源数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在线开放课才能顺利稳定地运行。团队成员符合老、中、青的结构配搭,全都是讲授这门课程的专任教师,对课程的建设和应用能够保证“建以致用”。

(2)习题库按知识点、技能点归类,测试题随机抽取

铁路客运组织课程习题和测验按照教学设计的顺序分章节编辑成册,习题应以印刷版为宜,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使用。测试以在线考试为宜,方便教师批阅。习题册的汇总是以课本章节来划分的,和课本完全同步,以知识点为主线的各种题型,可操作性大,能够起到边学边练的效果。在线课程的组题策略上也能实现这一功能,组卷灵活可操作,可以使题库发挥更大的作用。

(3)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铁路客运组织课程教学活动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习活动,积极实施案例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网页插入式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答疑,网上作业布置、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加强了师生课上、课下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教学体验

根据铁路客运组织课程特点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测评方法采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方式,客观测试主要采取线上的考核方式,主观题的考核主要采取线下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铁路客运组织课程共分为六个项目,每个项目有章节测评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各占50%。学生完成铁路客运组织课程必须先完成课前预习。考核类型包括随堂小测验、单元测验、单元作业、讨论、线下考试、期末考试。

结 语

改革传统精品课程缺失的教学环节,提出完备的在线教学环节,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学为主的在线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每周定时发布教学资料,布置作业和组织网上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时间节点自主选择时间完成视频观看,完成课前预备的线上学习过程,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是线下指导,有针对性地完成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郝双美:《高职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问题及管理对策》,《辽宁高职学报》2015年第5期。

[2]季杰:《混合式教学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应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23期。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