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春天,杨柳依依,美丽春天,杨柳依依……”宽敞明亮的山顶教室里3个孩子正在老教师涂贤斌的指导下载歌载舞。大屏幕播放着县里优秀教师录制的本次音乐课的教学视频,涂贤斌时不时暂停视频,给孩子们纠正动作和音调。这是安康市石泉县一个最偏远教学点内一节普通音乐课。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以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师资培训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破解山区教育均衡问题“磨刻”出了一把“数字钥匙”。

网络区域研修:为教师成长构筑“绿色通道”

在江南九年制学校的录播教室内,全校的历史老师正在通过视频设备认真聆听历史学科教师沈红芳老师的讲解。“我们县师训中心和县电教中心配合,每一节课讲课、评课、磨课直到满意为止。”石泉县师训中心李红介绍说。“课程打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往这个环节是不可见的,现在通过视频共享都能完整地呈现在教师们面前。自从应用了录播设备后,我们学校的总体成绩前进了4个名次。”江南九年制学校副校长张守英自豪地说,“我们的李少卫老师,因为学校缺人,由英语转到了历史,现在已是我们学校教学比较好的历史老师了。”记者在李少卫厚厚的记录册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问题记录、仿课记录……“录播室对于我这样的新手,真是帮了大忙了,使我能尽快成为内行。”李少卫憨厚地笑笑说。

“从2005年,省上给配置‘大屁股电视机’到后来为了解决电视机闲置问题发明了‘电视机+电脑’,再到2012年实现‘班班通’,2016年建成‘城域网’全县‘高速路’修通,石泉教育人一直在思考怎么让政府给配置的设备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最难的其实是怎么让教师们去愿意接受这种信息化的方式。”石泉县电教中心董才锋告诉记者。

为此,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石泉县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信息化应用建设,对每所学校、每个教师设备使用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并纳入全县考核,每年调整指标。目前,石泉的经验已经在安康全市推广普及。

目前,大部分县市已经建立起了网络教研平台。截至2018年12月底,安康全市所有中小学均接入互联网,教室终端设备覆盖率达到91.5%,配备教师用计算机24833台,师机比99%,全市已有8个县区完成了网络空间平台部署。

信息化: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

左侧石壁直如刀削,右边沟壑深不见底。

记者从石泉县城乘车在山路上螺旋环绕攀爬一个多小时才到达鹰嘴崖附近这个教学点。此时,59岁的郭德胜正在给全校6名学生上音乐课《数鸭子》。一年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的郭德胜面对新课本急得上了火。“我41年前学的知识早已适应不了现在的教学。大山深处,信息又不发达。年龄大了也没有太多机会被派出去学习。娃们的课都没办法开全呢!”郭德胜对记者说,“这套设备装上后,可解决了我的难题,我一个人把娃们的9门课都开全了!”

“我们利用信息化的方法化解了山区教学点年轻教师留不住、年老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的难题。”董才锋说。

“在这样艰苦的教学点,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小学课程开完整。”董才锋介绍说:“放置到平台上的课程紧跟教学进度,全科、全学段覆盖,都是各级教学能手打磨多次的领航课和优质课。不仅如此,在市级的平台上还有各类国培、省培和市培的丰富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想学,这就是个‘宝藏’。”

6年来,安康市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偏远山区教学点配备了150套卫星接收和播放设备以及805套电子白板和交互式一体机。截至目前,已有千余件(篇)教师多媒体课件、论文获奖。

在岚皋县城关小学的录播室内,一位教师正在上数学课。令记者惊奇的是其他听课教师的电脑界面上,除了全县本科教师的实时点评外,还有一些北京、上海的专家参与点评,实时指出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是岚皋县自主研发的“教育功能平台”,目前平台已覆盖了每个行政乡镇。不仅实现了本地资源共建共享,还可以事先邀请国内教育名家在线评课,评课视频全国可见。除了线上评课,岚皋县还设置了线下大学区评课机制。

“我们自己研发的这套设备,不仅解决了山区教师外出培训困难的问题,使全县教师及时获取最新鲜、最前沿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资源,还把小学部编教材纳入平台,在片区内边播边看,解决了偏远‘不合格’教师再培训的问题。”岚皋县电教中心王海说。“我们要求全县教师最终都要‘合格’,通过监控、测评机制,在平台上就可以掌握教情。”

智慧课堂:化解学情不均衡的“数字”探索

为了更好地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安康市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在岚皋县佐龙中学的“智慧教室”内,记者看到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台电脑,教师通过讲台上的主控电脑给学生上课。“老师的课件和各种内容直接显示在我们的电脑屏幕上,还可以在屏幕上直接做测试,依据测试电脑系统直接给我们再推送试题,特别方便。”学生李晓明说。

“这套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在学习时的不同学情推送不同的知识点和练习,达到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佐龙中学教师马琦介绍说。“系统里资源多、角度好、习题多样化、课堂设计新颖,学生使用后学习兴趣增大了很多。”

“目前,岚皋县已经投资300多万,建成了12个这样的试点学校,基本保证了每个乡镇一个,区域内的高清录播成为常态。”县科教局副局长祝志刚说。

“这种区域网络系统,不仅使学生们总量资源的个性化分配成为可能,也极大方便了教师们研修,大家跨区域定时集体网络教研,一个教师可以带动一帮教师,不仅仅是提升了教师专业上显性的东西,隐性东西的提升从近几年我们听课感受得更深。”岚皋县教研室主任黄仲武告诉记者。

为了促使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进一步提升,彻底解决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岚皋县计划下一步将把12个教学点的区域网络和全国的一些专业网点接连,并专门开通专家点评的网络“小房间”,以便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比县里大规模投资来讲,我们尝试‘电子书包’的平板教学更适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石泉中学校长董才安说,“对于临近高考的学生来讲,平板的使用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送练习题,同时也方便教师迅速拿到测试结果,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和指导方向。不过相对传统教学,这种方式具体能提升多少,还有待于这一届毕业生高考完后才有定论。”

“安康市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了一条安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安康市电化教育馆陈祖茂说。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