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民族复兴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考察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认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教育的时代使命,提出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必要性,指出了高等院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校 大学生 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陕西民间鼓舞传承与地方高校乐舞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GH16H19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相互碰撞、融合、积淀并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和情怀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是当今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时代背景

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于民族复兴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建立则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14年4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日益深入,大学生在学习和接受这些文化思想时,不能很好地加以甄别,进行批判性借鉴,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意义极为深远。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状调查

大学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传承责无旁贷,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既是大学生自身人格完善的内在要求,又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伟大使命。

1.大学生文化素养现状调查

笔者对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文化素养现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目前,咸阳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62人,高职学生1494人,留学生26人。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其中本科专业55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笔者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100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人文、理工科各50名),发放问卷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人文学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接受程度相较理工科学生来说要高一些。调查结果显示,人文学科有64%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55%的有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意愿,52%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文理兼通,6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相反,理工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相对较少,甚至有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对四个问题的认可度均低于50%。笔者对其中两个问卷结果印象特别深刻。问题一:“你听说过儒家的‘十三经’吗?‘十三经’分别指哪些书?”竟然有好几个学生直接回答“没有听说过”,而知道的学生最多也只知道5至7种,没有一个学生能给出完整答案。回答出来的大多为《诗》《书》《礼》《易》《春秋》之类的,其他的基本不知道。问题二:“你认为《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答案则是五花八门,且以“算卦书”“算命书”的回答居多,回答是“哲学著作”的很少,回答“不清楚”的也有一部分。

这样的调查结果令笔者感到焦虑和悲哀,焦虑的是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却很低;悲哀的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基本停留在高中水平,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动力。这就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有责任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愿望,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普及、传承下去。

2.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得知,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数量最多、普及程度最高,主要有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外民俗以及古代文学等,授课学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闻专业等,但全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只有大学语文。目前,开课院系有教育科学学院、政治与社会学学院、设计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2个二级学院,涵盖了小学教育、服饰、环境、书法、计算机科学、软件、数学、经济学、财管、旅游管理、音乐、物联、美术、电信、电气、物理、电子信息、化学、生物、英语、思想政治、地理、历史等30多个专业,年授课学生约为3852人次,这应该算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一门课程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国学导论、国学与人生、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地理等课程咸阳师范学院也有开设,但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开设此类课程的专业主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育专业、应用英语专业等,授课学生每年约为830人次。如中国文化概论只面向小学教育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授课学生每年约有160人次。再如国学与人生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选课,然而全校范围内选课学生每年仅约130人次。其他课程也都只面向个别院系和专业学生开设,选课学生也不是很多。

由此看来,要在高等院校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大学不仅仅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还肩负着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高尚情操的重要使命。刘奇葆认为: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在这些主要内容上多做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华儿女的骨气、志气和底气。因此,大学应该承担起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建立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策略与路径

从实地调查结果来看,人文类学生文化素养要高于理工科学生,但整体水平都不是很高,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因此,在大学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大学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1.以文化人——培养优秀师资队伍

大学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做到以文化人,让大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中浸润、熏陶,从而涵养人性、塑造人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首先,高校要组建一支文化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指导纲要》提出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其次,高校要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可以在教室、学生公寓楼、餐厅、体育场、花园、道路两旁等区域,广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高校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发挥涵养心性的作用。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提升素养,涵养性情。

2.凝练精华——编写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教材

《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目前,虽然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成体系的、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教材数量还很少。高校不仅要在各门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还应编写出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的相关教材。如针对本科和专科不同层次的教材,针对地方高校和综合性大学不同地域学生的教材,针对文科和理科不同教学对象的教材等。这些教材的编写都要以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重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呈现,重视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3.塑造人格——打造传统文化传承阵地

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相关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塑造自己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实际而提出的。大学应该在这些文化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指导纲要》指出:大学生教育要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这其实就是强调“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以“知”指导“行”,以“行”促进“知”。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高校在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文化实践与体验,让学生在“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的理解,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合一。大学应由小到大、由低到高,从修身、处世、爱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形成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高校成为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大学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兼容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将高校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地,高校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第6版。

[2]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党建》2017年第5期。

[4]〔明〕王阳明撰:《传习录注疏》,邓艾民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95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