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美术课程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美术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美学意识,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高校美术课程往往过于强调美术技巧的训练,忽视了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和多元化,在文化教育方面涉及甚少,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美术课程设置问题,阐述了文化承载视角下将文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做到技与道并重,强调了美术课程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承载 高校美术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2014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XSYK034)。

前 言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承载是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使美术课程展现出多元化、复合性、综合性的特点,其以文化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追求艺术上的创新,才能在艺术上创造更多的可能性[1]。因此,在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理念,把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置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高校美术课程改革中文化承载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以美育人,通过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人。一切美术作品和艺术形式都是处于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才能体现其艺术价值,可以说美术从古至今都与文化紧密相连。例如,我国很多美术作品都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不少西方美术作品中也体现了自身的宗教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加大文化课程比重,让学生对中西方美术史、各种艺术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在文化浸润下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识,为自己今后的美术学习和艺术创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2.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应加强美术的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意识,让美术课程更具人文情怀。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固定流程,增加课堂互动性和实践性,让承载文化的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美术方面的“匠人”,还是学生自由创作的平台,在美术学习上赋予学生更大的张力,使其能够创作出更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2]。

3.受课程安排和课时限制,高校美术课程内容偏重于专业技能、绘画技巧等方面,美术史、艺术理论等内容则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我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是严重稀缺。这种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了制作和绘图能力,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优势。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由于缺少文化底蕴,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大大削弱,如果能够将文化课与技能课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保护,还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高校美术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必须加强学生人文艺术方面的培养,这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受国外教育产业化的影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也逐渐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高度模仿西方国家,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也是参考西方教育模式进行的[3]。从文化承载视角来看,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渗透,也不利于美术课程的发展。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美术专业人才,不应该只擅长各种技能操作,除了创造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独立的艺术思考能力及审美意识。正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得我国高校美术课程的文化性始终有所欠缺。因此而进行课程改革,也是美术学科自身文化性重塑的过程。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美术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课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技巧、绘画技能等,对文化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美术理论、文化背景等知识了解甚少,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与之相比,西方国家的美术课程就十分重视学生人文艺术方面的培养。西方国家美术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的相关课程占据了总课程的四成以上,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我国。而我国高校美术课程则强调实用性,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理解艺术的真正内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具有博通古今的能力。如果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缺少了历史人文、道德修养等文化课程,则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加大文化课程的比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其能够形成完整的审美观。

3.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美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当前我国高校美术课程往往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没有把课程资源进一步拓展到文化、社会等相关领域,使得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学生来讲,美术课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自然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教学缺乏创新性,教师对课程的讲解较为单调枯燥,缺乏新意,上课流程、画法演示都是固定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互动,没有把美术教学和实践联系起来,自然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提高文化底蕴对自身艺术发展的价值,对文化课程学习不够重视,没有很好地吸收文化的养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高[4]。此外,当前高校美术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较为单一,且高校在美术教师人才建设上不够重视,美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专业能力和文化修养有所欠缺,缺乏扎实的美术理论功底,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缺少创新精神,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美术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文化承载视角下美术课程改革的路径

美术不仅是文化发展的载体,还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脱离了文化的美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高校美术课程改革必须强调文化性,课程设置应体现多维度的文化承载和应用性、人文性,使课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1.关于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

美术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具有交叉学科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传统观念认为美术生只需要用作品说话,文化教育方面稍有欠缺也无足轻重,使得很多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一直不够重视,这种观念使文化基础课程在美术教学体系中始终只占较小的比重。实际上,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美术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增加基础课程比重,以文化为媒介,把不同美术门类、学科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得到更加广泛的文化熏陶,从而增强其文化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好基础[5]。

2.关于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

拓展基础课程的广度,增加专业课程的深度,是当前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当前高校美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综合性专业课程,比如平面设计、版画、插画等,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美术创作技巧,夯实专业基础,也是今后学生职业发展必备的能力。高校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教育,教师应从美术作品和表现形式方面梳理文化脉络,着重讲解各种美术技法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从文化层面去理解与把握专业知识。二是结合本校地域文化特色设置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西方教学体系中色彩的构成和绘画技法等专业理论,还可以把专业学习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在服饰、建筑等方面运用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结构,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美术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把绘画、设计、建筑等美术形式转变为具体的文化性活动,让美术教学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文化内涵,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好地继承和传扬地域文化,实现文化承载的目标。

3.关于美术实践课程的设置

文化不仅需要被学习,还需要被感知。美术课程设置离不开写生、调研等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内外著名的文化景点和自然景区去采风,让他们切实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和传统艺术工作室,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其了解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历史文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有些高校引入了VR技术,让学生在校内也能够拥有全球各艺术圣地采风的体验,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也为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通过虚拟游览,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异域文化,感受国外艺术作品和美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总之,美术实践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体验多元化的文化魅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6]。

4.关于人文基础课程的设置

美术课程改革要从教材出发,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性。高校应重视人文基础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具有人文精神的基础性学科,特别应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美术与历史、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人文基础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当前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要与美术专业紧密联系。例如,中西方美术史、美术鉴赏、设计心理学等,高校应将这些学科与现有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美术课程体系。

结 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优秀人才的基地,在文化承载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术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这也是美术所独有的魅力。总之,在高校美术课程中融入文化承载和审美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对于推动美术课程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义淳:《试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文化更新——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思考》,《教育导刊》2012年第4期,第25-27页。

[2]汪滢滢:《多元文化传播影响下美术教学的创新变革研究——评〈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9期,第49-51页。

[3]徐亮节:《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建议和措施》,《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5-16页。

[4]徐泮、路文:《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教学方法探析》,《大众文艺》2011年第8期,第37-38页。

[5]闫超:《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艺术教育》2011年第3期,第55-56页。

[6]毕瀚书:《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改革建议》,《戏剧之家》2014年第15期,第19-21页。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