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对北京、西安、榆林864名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进行了调查。针对不同人群在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调适、生涯人际、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六个维度上的异同,探讨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路径,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适应力 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17年度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生涯适应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FKT59)阶段性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确定性”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常态,职业选择也随之变得个性化和多样化。为了跟上时代发展变化,个体在不同就业环境下的生涯适应力教育成为高校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的新方向。笔者认为通过测试生涯适应力的六个维度——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调适、生涯人际、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可以找出个体在生涯适应力中的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辅导,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分析

1.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在北京、西安、榆林三地的高校中随机选取86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864份。其中男生360人,女生504人;大一学生386人,大二学生134人,大三学生187人,大四学生157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国内学者赵小云等[1]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该问卷将萨维科斯[2]的生涯适应力理论本土化后增加了生涯人际和生涯调适两个维度。在萨维科斯理论建构中,生涯适应力包含四个维度:生涯关注,即个体对于生涯是否关注及有所规划;生涯控制,即个体对自己未来生涯的控制感;生涯自信,即个体对自己解决生涯问题、实现生涯抱负的信心;生涯好奇,即个体对自我和职业世界进行探索的意愿。赵小云的问卷在萨维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适用于中国本土大学生的两个评价维度,即生涯人际和生涯调适,分别对应个体在生涯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个体在面对生涯困境时的弹性应对能力。

此调研问卷共设置35个题项,其中,生涯关注因子有6个题项,如“我经常有意识地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应用状况”等;生涯好奇因子有6个题项,如“我会很积极地搜集与自己未来发展有关的信息”等;生涯控制因子有5个题项,如“我觉得自己很难掌控未来的生涯发展”等;生涯自信因子有6个题项,如“面对多变而不确定的未来,我有足够的能力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等;生涯人际因子有6个题项,如“我的人缘很好,有很多好朋友”等;生涯调适因子有6个题项,如“我会坦然看待挫折并思考它带给我的积极意义”等。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

2.研究结果

表1 不同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差异比较(M±SD)

注:* 表示p<0 .05, ** 表示p<0.01.

如表1所示,笔者从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兼职次数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及六个因子进行差异化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生涯适应力平均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性别上看,男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明显要优于女大学生。从单因素分析结果看,大一、大四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二、大三是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的低谷期,大四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最高。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生涯适应力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班干部的大学生。兼职次数越多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没有兼职经验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偏低。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升路径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生涯变化时保持弹性应对力,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变化的职业世界。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在性别、年级、社会实践等方面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要改变大学生的现状,应抓住这些特点,从学校和个人两个层面入手,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

1.学校层面

(1)调整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构建针对不同专业、年级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但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主要集中在对自我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和外部工作进行简单探索的“人职匹配”阶段,并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的实际需求。此外,本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生涯适应力较高,大二学生进入倦怠期,大三最低,大四达到最高,六个因子的关注度中侧重点也随着年级变化有所不同。根据年级特点,调整课程内容,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如大一学生在生涯好奇和生涯关注上得分要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因此,高校应抓住大一黄金时期,让学生做好四年学习规划,这对其大学学习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转变生涯辅导思维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涯实践机会。在本问卷中,我们调研了不同兼职经历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结果表明,兼职次数多的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越高,在生涯调适、生涯好奇、生涯人际和生涯自信等维度上得分也高。这表明社会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还对增加学生的生涯自信,激发学生探索职业的热情,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掌控能力都有益处。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平台,这不仅能使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接轨,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

(3)重视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培养。通过本次调研以及多位学者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低于男大学生。因此,学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生涯教育和生涯适应力培养。调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在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自信等方面存在劣势。因此,我们应该从激发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自信等方面入手,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生涯适应力理论为基础,发展生涯教育个性化咨询。在传统的生涯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涯探索主要集中在以性格、兴趣、技能和价值观为主的自我探索和以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要求为主的环境探索方面,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了依据,但这一切需要依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学生对职业生涯不关注、不探索,那么这个课程便毫无意义了。生涯适应力理论将个人目前所处的生涯状态进行了量化,我们由此可以判断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属于生涯关注度不够,还是自信心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后现代工作价值观认为个人职业应该实现个体幸福的最大化,这也预示着未来的职业发展将逐渐趋于个性化。因此,设立职业生涯咨询部门,为学生个性化咨询提供帮助,将是高校学生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个人层面

(1)转变生涯发展观,对生涯不确定性有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传统的生涯教育强调人职匹配,学生一般认为会有好几个职业与自己匹配,对生涯不确定性缺乏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一旦发现职业与想象的不同,就会丧失自信心。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做好心理准备,明白职业生涯随时会面临着变化,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以此应对职业生涯的变化。

(2)积极参与生涯探索,增加对自我和职业世界的认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离不开大学生本体的努力。学术界将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六个方面,即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求职行动和再评估。其中觉知与承诺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应该明白自己是自身职业生涯的唯一负责人,并为自身职业生涯探索作出努力,积极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MBTI性格测试等手段进行自测,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实习等方式积极探索工作世界,做到知己知彼,为自己以后走向职场做好准备。

(3)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生涯适应力。本调研表明,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且兼职次数多的学生在生涯调适、生涯好奇、生涯人际和生涯自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此可见,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讲,担任学生干部和参加兼职实习都是提高生涯适应力的好方法。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小云、谭顶良、郭成:《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第6期,第463-469页。

[2]Savickas ML. Career adaptability,“an integrative construct for lifespan, life-space theory,”Career Dev Q, 1997, 45(3),p.247-259.

[3]苏文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第118-162页。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11-64页。

[5]王海荣:《基于生涯适应力研究视野对高校生涯咨询的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2期,第23-26页。

[6]张海娟、刘晓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11期,第79-84页。

[7]梁明辉、易凌峰:《大学生生涯适应力与创业效能感和创业意向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第15卷第3期,第366-371页。

作者单位:胡晓红 榆林学院管理学院 陕西榆林王 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