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愁了,不过快熬到头了。”说这话的是在米脂县石沟镇党坪村租房陪两个孩子在党坪小学上学的家长李英。李英的女儿读三年级,儿子读二年级,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她就在党坪村租房了。

党坪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在校寄宿,一、二年级以及附属幼儿园的学生不能寄宿。不能寄宿的学生家庭为了孩子上学扛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企盼着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而在人口日益减少的村子,撤校后再建村小对政府而言也是个难题。

村上住了幼小学生陪读家长

党坪村四周山峁交错,沟壑纵深,不过与周边村庄相比倒是个出行方便、处在中心地带的美丽乡村,距离县城18公里左右。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大幅减少,官道山等5个村子合并在党坪村,目前共约1700多人,常住人口有三分之一左右。党坪小学(简称党小)是留在村小上学的孩子的选择。这些村子距离党小最远4公里左右。

在党小和党坪幼儿园就读的孩子不只来自党坪村,还来自石沟镇黑彦青村。黑彦青村由老焉、井沟、鸳鸯山、黑彦青(原)等村合并,共约1400多人,常住人口有三分之一左右,距离党小和党坪幼儿园最远有6公里左右。黑彦青村原村小在撤点并校中已废弃,有的家庭选择在党小就读。

李英家在老焉村,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村庄,距离党坪幼儿园和党小有6公里左右,每天接送孩子很不方便,尤其在冬日零下十几度的陕北,“骑着摩托车在寒风里能把人冻憨了”,所以李英在党坪村寻了孔窑洞,陪着孩子上学。

李英家是精准扶贫家庭,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李英的老公养了30多只羊和种了一些地,周末李英还带孩子回家帮老公干活。“我现在盼着儿子快快上了三年级,寄宿了就不陪读了。”李英说,“现在再难也得陪着孩子读书,不读书的话,孩子就废了。”

像李英这样为了孩子上学在党坪村租房陪读的村民,迄今已有七八户,陪读人或是母亲,或是爷爷、奶奶、姥姥等,每年房租300~500元不等。300~500元看起来数目很小,但是对没能力走出去留在农村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付出的不仅是几百元钱,而是少了一个劳力,少了年收入;付出的是孩子父亲不仅白天要在地里干活,天黑回来还得自己做饭,喂牲畜。“可操劳了。”有村民说。

怎么也得让孩子上学

不具备陪读条件的远路家庭,只能选择每天接送。

2月10日,记者走进阳阳家,阳阳在院子里玩得正高兴。

阳阳年仅5岁,妹妹2岁多,爸爸已经去世,妈妈改嫁,两个孩子由年过六旬的爷爷奶奶照顾。阳阳奶奶患有脑梗、肩周炎等疾病,阳阳爷爷看顾20多亩果树。

阳阳2018年在党坪幼儿园上了学。“得益于精准扶贫,孩子上学不花一分钱。阳阳平常由他爷爷接送,他爷爷忙得走不开的时候,我把小孙女拴在炕上,放点吃的,然后去接阳阳。”

阳阳家距离党小3公里左右,阳阳的爷爷奶奶起初走路接送需要半小时左右。“孩子走不动了,就背着。后来扛不住了,咬着牙买了个代步三轮车接送孩子,天气不好时还得走路。怎么也得让孩子上学,不然长大后连个男女厕所都分不清。”

其他家庭接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比如距离党坪小学6公里左右的鸳鸯山村的兵兵已上党小,兵兵爸爸每天骑摩托车接送他,春冬难熬。

了解了8个在党小上学的家庭后,给记者的一个感受,即选择在党小上学的家庭,日子大多过得比较艰难,不少家庭是精准扶贫对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近上学,有好学校、好教师,这样既方便了孩子,也减轻了家庭负担。

村小建与不建都是难题

党小一、二年级学生家庭无论陪读还是接送,都让记者感受到一种沉重与期待。这些村子原来就近的村小已经废弃,有没有可能再建村小呢?

2月9日,新年正月初五,党坪村虎虎和媳妇专赴米脂县找寻适合长期租住的房子。“小孩今年该上幼儿园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打算去米脂上。”

村上日子过得好的家庭尽可能把孩子送到镇上或县上等更好的学校读书,这导致党小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

史上有着四五百学生的党小,如今合并5个村后,加上黑彦青村,也仅有不到30名小学生就读。党坪幼儿园有18名幼儿。

学生大多往镇上或县城跑,这就给政府出了难题:如果不建村小,学生就得到中心学校就读,求学艰难;若把村小建好,过不了几年,没有学生了,房舍空置,资源浪费。

所以,村小建与不建,对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而言,也是个难题。建校最需要的是钱,石沟镇学区知情人告诉记者,建一所村小少说得十几万,学区无力承担。米脂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在仅有几个小学生的村子再建村小不太现实。

村小建与不建都是个难题,那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能不能寄宿呢?“一、二年级孩子自理能力差,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校无法承担,所以不支持寄宿,但能给这些孩子解决的问题都给予了解决,比如午餐。”石沟镇学区知情人说。

(文中人名全为化名)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