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积累和体验语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朗读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解决思路

通过日常课堂观察我发现:低年级朗读拖腔拖调、放声喊读现象较为突出;中年级学生不会处理轻声部分和断句,唱读情况得不到改善;高年级学生不会正确处理停顿,读得又急又快,有感情朗读难以落实。以上三个问题,在集体朗读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基本可以归结为“唱读”“急读”两种,两种读法都丧失了朗读的意义,朗读效果毫无美感。

(一)基本解决思路

从低年级开始,让学生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朗读就是说话,就是讲故事。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朗读是一个生硬的概念,学生体会不出应该怎样朗读,当我们把这个概念变换成他们经常用的、经常做的和经常听的,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生活场景中,这样也就读出了自然的意味。

(二)克服唱读的法宝——处理好轻声部分的读法

文章轻声部分的指导较难进行,往往是道理说通了,学生听明白了,一到读书的时候就反应不过来,教师需要反复示范,逐句练习,多花些时间培养学生读好轻声部分的习惯。一旦读好了文章中的轻声部分,大部分语句通过轻声的处理就和词语划分开来,朗读的感觉就自然找到了。

(三)克服急读的法宝——处理好各种停顿

针对几个需要注意和规范的停顿,参照以下基本标准的停顿时长,这个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当然,在不同文章中是需要根据语义、语境来进行随机应变的:

1.题目与正文之间的停顿3秒;

2 .段与段之间的停顿1.5秒~2秒;

3.句与句之间的停顿:1次换气,相当于1秒,包括句号、感叹号、问号等,省略号可根据实际语义确定停顿时间;

4.逗号之间稍作停顿,声断气不断,约0.5秒;

当我们处理好各种停顿,朗读速度有了基本的规范,课文的结构详略也能在朗读中完整呈献。

二、建立正确的朗读观念和评价,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文章

高年级的语文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孩子稍微投入感情读得好一点,下面的同学就会哄笑起来,朗读的孩子自己也羞得满脸通红,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愿意有感情地朗读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低年级开始采取多种办法,让学生感受到朗读之美,产生乐于朗读,愿意通过朗读表达美好情感的欲望,并能认真倾听他人朗读并沉浸在朗读的美好意境中,享受朗读带给人的美妙感受。低中年级引导学生建立群体正确的朗读观念和评价标准,知道怎样朗读才是真挚自然的表达,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朗读,并改正不良的朗读习惯;高年级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朗读之美,形成正确良好的朗读氛围,运用朗读表演、竞赛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真切的表达愿望。

(二)怎样能让学生会读文章,读好文章

从低年级开始,用好朗读指导的教学利器——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如同婴儿学走路,需要先扶后放。教师只有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示范,才能为低年级学生的正确朗读奠定基础,为中高年级的个性化朗读作好准备。

(三)扯着嗓子,喊不出感情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不能简单教条地处理文本,而要根据文本的情节、文意、感情等适当把握语调和抑扬顿挫。尤其是在低年级,不要一味强调放声朗读,对于孩子们音量上攀比的集体朗读现象,一定要及时纠正。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感受到正确处理文本感情产生的美,通过对比,理解什么是有感情朗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朗读观念,形成健康的评价标准。

(四)夸张和做作不是“有感情”

当下的语文课堂并不缺乏书声朗朗,问题是“朗读腔”“表演腔”过于浓烈,不恰当的语气夸张、不得当的动作辅助等装腔作势的朗读现象屡见不鲜。其实,只有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认识,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读才会有感情,而且理解越深、感染会越深,有感情地朗读也就会越好。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仅仅是语文课堂的事,如果全学科老师都能抓住课堂机会进行感情朗读的要求和指导,既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也能够长期积累学生的朗读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