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提问,在学习中多问为什么,知道知识的来源,善于提出问题才是会学习。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计依据是教学目标

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就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也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问题中不断进行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问题的设计也要有理有据,由浅入深,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识记情况,然后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之后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优美的语言。在预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预习,如文中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文中有哪些句子可以表现雨的特点,让学生首先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这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而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文章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之情的,作者为什么以“雨的四季”为题,而不是“四季的雨”。学生在思考中会了解到本文不是写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要展现雨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学生应该如何理解文中“雨”这一意象,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写雨来表达自己的诗情,意境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时候,教师都能围绕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二、问题的设计提出要循序渐进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提出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教师在提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时,就需要作好铺垫,先提出几个简单一点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没有方向。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时,都要有一个由简到难的过程,并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际教学进度做出合理科学的提问。

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具体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此时教师就应该先提出几个问题作为铺垫,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山,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突破口。“阳光朗照的山”可以看出济南的山是温暖的、可爱的,“薄雪覆盖的山”可以看出济南的山是秀美的,“城外的远山”可以看出济南的山是素雅的、恬静的。由此举一反三,分析济南的水时,也应该有同样的思维过程。有些问题可以直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如读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教师就可以直接问学生,雪景妙在哪里?让学生通过细读文章来找到相应的答案。所以教师在设计提出问题时,一定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思考。

三、问题设计应处理好主次问题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此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要分清主次,在主要问题上要多花些时间,所以问题要重质而非量,在提出主要问题之前,先提出一些辅助性的问题来作铺垫,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设计好主次问题的量和顺序,让学生能找准课程学习的核心。

在阅读《与朱元思书》时,文章第一句就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就是文章的主要问题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出其他几个问题:文章的山水是怎么“绝”的?有哪些段落是描写山水的?往往这样的问题,学生思考的范围就会比较宽,没有具体的思考方向,此时教师就应该设计一些细化的问题,如作者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一百里游程”的,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富春江的山水的,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山水美景,像这样主问题与辅问题相辅相成,让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可以让他们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初中语文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相对于小学来说课程内容更深入,也为高中的语文学习作了铺垫。因此,教师要做好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提出问题时要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循序渐进,处理好主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陵区第五初级中学 陕西省杨陵区五泉镇五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