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工作部署,1月中下旬,我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共22人赴美学习研修。研修团先后考察了6所学校,深度领略了美国教育的显著特色,感触颇深。教育平等与教学民主落在实处

教育平等的第一要义就是为所有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美国的教育平等首先体现为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该国法律保障每个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不因种族差异、地域差异、性别差异、贫富差异、个人天赋差异而区别对待;他们相信所有儿童都是有潜力的,只是他们带给教师的体验不同。因此,身体残障者与生理正常的孩子一同学习。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制度的人性化,最大限度地稀释了社会板结和阶层固化现象,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这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扶贫、教育均衡发展有异曲同工之效。

美国的教育平等还体现为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学校管理者把师生视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以谦逊的姿态自居。在这里,看不到权力的傲慢,只有对人的尊重和权利的平等。例如,某校董事会董事介绍办学经验和特色时指出:“我们卓越的办学水平是基于我们有最优秀的学生和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是我校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短短几句话,道出其“学生第一、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

另外,教育平等还体现为民主的教学理念的落实。他们的课堂强调在“做”中“学”,鼓励协作交流。其路径常常是“个体或小组学习—讨论质疑—实践验证”,这比我们通常采用的“教师讲解—习题强化”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更有自主性。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讲解了画图规则并布置了任务,学生或坐或站或蹲或趴,或独立进行或小组讨论,形式不拘一格,上交的作品内容风格多样。可以想见,美国公民崇尚民主的理念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一定与学校教育的民主传统有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整齐划一,过于强调集体意志,在“度”的把握上“越界”了。

尊重学生人权与认可教师惩戒权

美国教育高度尊重人权,亦认可教师的适当惩戒权。我们参观的每个教室门口,都摆放着一桌一椅,问其用处,对方回答:对于屡次违规影响他人正常学习者,教师可以予以惩戒——或罚站,或打电话给家长,或罚其不得参加某项课外活动,甚至可以责令其到室外单独坐10~30分钟。通过惩戒,强化其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这让我深刻反思:教师对违规学生要不要有合理惩戒权?保护个别违规学生的人权和保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如何兼顾?面对个别“问题学生”,作为教师,想管,又怕侵权;不管,于心不安。我们曾经大力批判“师道尊严”,一味强调尊重和鼓励,禁止体罚学生,但否定教师的惩戒权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美国同行的做法使我坚信,必须以制度形式赋予教师合理的、有限度的惩戒权,这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教学现实的客观要求。

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筹兼顾

美国有全国通行的教学大纲,作为学科教学必须遵循的“宪法”,体现了国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统一意志;各州也有统一的学科考试和评价考核,体现州政府对所在地区学校的统一要求。与此同时,各州、各校又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教材由各学校理事会依据州情、校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实际,由教师在遵循大纲的前提下自主设计、二次开发,其内容多样,活动丰富,评价多元;招生考试由各校自行组织,亦体现了学校教育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高水平前提下的教学多样性提供了保障。

美国教育制度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评价也有大致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他们更为尊重个性,鼓励特色。最佳学校的排名标准是:“学术水平、文化多样性、健康与安全、师资力量、资源与设施、社团及其活动、运动”,这样的标准能够比较全面地对学校予以衡量,有利于办学的多元化和特色化。

我们对学校的评价标准虽然也是综合性的,但实际上过多侧重于教学设施及考试升学状况等显性标准,对不能快速显现成效的隐性标准并未真正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评价尤其如此。因评价体系的倾向性,导致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人才培养缺少特色,由此引发的“掐尖招生”“择校热”等顽疾久治不愈。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改革学校评价体系,才能革旧布新,这也是解放学校、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有效之举。

“于细微之处见教育”的高超艺术

美国的建筑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校园看不到奢华的校门,看不到高高的围墙,没有高大的浮雕,看不到密集的楼群;校区路面也并未全部硬化,水草覆盖率甚高;后勤服务充满人性化色彩,每个楼层都有临时休息间和存放私人用品的壁橱,还有沙发、冰箱、微波炉、咖啡、饮用水供师生课余使用;教室布置温馨舒畅,室内地毯整洁如新,课桌摆放形式各异,有马蹄形、三角形、菱形、椭圆形;楼道和教室墙面上没有名人挂像,没有标语横幅,只有学生手工制作和绘画作品,其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尊重人性本真,体现了关注人类命运的理念。此举强化了师生的“自我”存在感,为学习环境添加了一丝活泼、一份暖意,将灵魂熏陶和情操培养融于一草一木一诗一画中。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看到,美国教师恰好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他们的课堂贴近生活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价值取向。我们观摩了一节关于烹饪的实践选修课,学生人人动手分工协作,依据烹饪流程运用各种炊具,真实体验做饭过程。这里虽没有口号式的说教,但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观念和协作意识的养成等教育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有“春雨润物细无声”之效;他们在数学课上把数学知识与汽车造型的美学设计相联系,使枯燥的数字有了活力;他们的一节科学课的课后作业是:“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你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渗透于细微的教学过程中。

“于细微之处见教育”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它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沁人心脾。变生硬的说教为寓教于乐、寓教于景、寓教于情,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借鉴的。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