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中国高等教育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独具自身的特色,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预示着过去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建成“双一流”“国际化”高等学府的目标,实现科技强国、以创新驱动发展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知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这四点入手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创新点进行研究论述,探索该体系的可行性及落脚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 思想体系 创新点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优先发展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公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才能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得以实现。本文围绕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高校管理体制、学科建设、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四个角度展开研究,以期提供一些借鉴。

高校管理体制创新

任何一个领域,如果缺乏合理、创新的管理体制,都将会陷入混乱和止步不前的境地,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思想体系,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亟待创新。第一,扩大管理上的自主权。政府管理部门在对高校执行管理职能时,往往过于细致和具体,导致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被削弱,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从直接的、微观的管理转为间接的、宏观的管理,社会、政府、学校三者关系得以调整,使高校真正做到自主办学,让其找回自己的特色,办出水平,同时,高校也要在学术、管理、绩效方面承担相应责任。第二,辅助机构和组织健全,尤其是评估机构等。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使高校教育评估政策走上社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充分发挥评估潜在的效能,使其成为促进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外部力量。第三,办学主体实现多元化。不同于企业融资与投资,高等教育的融资与投资,既要建立在经济规律上,又要以教育规律为基础,以求筹资多渠道。积极倡导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也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办学结构和高校管理模式。第四,加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我国高校管理只有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走上教育法制建设的轨道,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前行、有序发展。第五,建立新型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管理者应分析可争取或者可加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六,确立办学特色。避免追求又大又全的办学形式,转变轻特色的观念,明确自身办学方向,凸显重点。第七,以“人本”为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不但企业如此,高校管理也应如此,使其中对人的关爱成为对高校管理评估的一项重要标准。高等教育如果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特色,就要求管理机制要有所拓展,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打破原来的思维模式。

学科建设创新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要求我们建设“双一流”“国际化”的高校,这就需要在学科建设上有所创新。侧重学科规划,使学科规划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既放眼长远又聚焦近期,把学科建设的资源设置和计划相结合,确定财务的项目和工作任务。健全学科评估机制,优胜劣汰。倡导固定时间段与动态的评估、高校内部与外部的评估、国内与国际的评估相互结合的学科评估机制,并以评估和报告为基础,成为学科建设方面的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同时建立公平竞争基础上的优胜劣汰,对取得突破的学科给予相应奖励和建设经费,对于没有达标的学科建设,则给予转型、调整或者淘汰。探索、完善学术的评价、激励制度。敢于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出较高水品的科研成果,协调好成果的评价与激励,从应用到理论、从短期到长期、从国内到海外等多角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处理好不同学科间教师学术的评价、激励差异等问题,激发其科研信心与激情。优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研究生培养与硕博连读机制的改革,培养学术型的研究生,并出版由专项资金扶持的研究生教材,将学科前沿的知识与成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科研相融合,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创新能力,鼓励搭建跨学科研究,激励学生跨学科探索。重视学科发展的同时,还要懂得优化组合。以重点学科为中心来建立新学科,整合缺乏优势的学科,合并重组,将重点与非重点、新兴与传统学科科学搭配,合理发展,从而突出特色与重点,发展新学科的同时,还能搞活传统学科,还要重视学科上的交叉,重点支持一流学科。我们要把握住学科建设的特色,凸显水平,以弱胜强,出奇制胜。同时重视学科建设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价值,引领学科建设走向未来。

知识体系创新

高等学校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对学问和方法上的求索性,高校的学术品质使高校在知识体系上必须有所创新。学术品质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是高校“高”的体现。知识创新还是建设高校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体现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体现出深刻的理论和社会现实意义,跟紧时代发展脚步,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实行创新教育,体现知识创新的实质意义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从模式、观念、内容和方法上加以转变和创新,实现自我的创造性本质。实施创新教育,展现一流大学风采。高校推进知识创新,正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比如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创新,源于自身的比较完善的教学与管理制度,这也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牌大学,可见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二者密不可分,共同创造高校教育思想体系建设的新成果。高校学生、学者对学问、科研共同求索的活动,间接体现了高校的知识创新,它能反映出一个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知识创新,也意味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的培育,对教师的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说,知识创新指向的是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数,由此可见,唯有创新思维的养成,才能求得知识上的创新,而知识创新也以对象化的形式存在,包括新产品、新制度和主体在此方面的新行为,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需要的是效能,也就是说看重知识的“创造效益”,才能稳步实现知识的创新,不能创造效益的创新没有意义。说到底,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要求我们要将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在真正意义上促成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这就需要突破传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创新。首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机会。这要求高校的学术体系建设应该是开放的,要做到兼容并蓄,学术平等,拒绝大而不当的政策,不要空架子,而是在讨论、争论新的学术的氛围中,营造学术创新的氛围和土壤,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术创新机会。其次,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课程的定位,将素质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升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规格。第三,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将教师的风格、人格、能力和学识很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发挥其潜能,促成健康、积极、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第四,根据个体和社会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切合实际的做法以挖掘学生各自的潜能。第五,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第六,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跨学科设置交叉专业,形成科学的育人新机制。第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项目,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八,改革考试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第九,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使学生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不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的,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思考的习惯,以科研探索能力为学业衡量指标等。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达成与落实,需要从不同角度、由内而外地来完善和建立创新机制,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顺利实现“双一流”与“国际化”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寇鑫:《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魅力中国》2017年第7期,第97页。

[2]陈浩:《推进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成果述评》,《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第26-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