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以下简称“非遗美术”)是民族文化遗产,包含族群共同的文化理解和价值信仰,它的传承教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非遗美术要发展就要与时代审美同步,与市场需求接轨,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不断开发非遗美术衍生创意产品,唯此,方能实现非遗美术的持续化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之一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高职院校办学平台优势,开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对非遗美术自我持久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教学体系下的非遗美术教学模式是由院校工作室到非遗文化发源地再到社会企业实践场所,通过现代学徒制、非遗美术工作坊制、项目引领与任务驱动等方式,形成教学(传习)、研讨、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实现非遗美术传承、创新与衍生的有效途径,它将非遗美术和现代设计观念与市场联系起来,利用市场的需求反向推进非遗美术的传承开发。该模式解决了非遗美术传承难题,更进一步促进了高职艺术教育传统文化特色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美术 高职院校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教学中非遗民间美术传承的工作坊制研究》(项目编号:17GY035)。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类(以下简称“非遗美术”)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如何摆正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在提升、改造与利用的同时避免对非遗美术的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造成重大伤害亦是重要议题之一。振兴非遗美术,就要激发传统工艺价值和效能,赋予文化产业更高的文化和情感附加值,将非遗美术的传统审美表现融入现代设计中,形成具有中华美学风格的文化产品。非遗美术传承的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式对于非遗美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传承的基础上走创新、衍生之路

非遗美术必须在现存状态中寻找、开辟传承发展的新出路,在传承的基础上走创新、衍生之路。非遗老艺人一般久居农村,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时代审美发展不同步,非遗产品与市场审美需求脱节,失去市场的非遗产品反过来使得非遗文化无人承传,很多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失传。非遗美术教学应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衍生。传承是基础,要突出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与思维方式。创新要植根传统,融入时代,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艺术,将民俗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在艺术实践中实现非遗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其次是衍生,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它带有传统的影子更有时代的思想。非遗美术教学的目的即是将蕴藏在非遗美术中的民族艺术语言、文化内涵、民俗生活融入现代设计中,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充实和发展,使“中国风”的现代设计风格得以形成,让非遗美术产品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得到时代与社会的认可,从而保证非遗美术能够延续发展。

立足办学平台,不断传承非遗美术

利用高职院校办学平台优势,实现非遗美术传承的体系化、民俗产品市场化和自我发展持续化,对于非遗传承的持久性是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之一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高职院校办学平台优势开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对非遗美术传承有着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意义,可实现非遗美术自我持久发展。第一,高职院校和消费市场紧密对接。消费市场的发展动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风向标。第二,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技能。着力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非遗美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第三,高职院校更科学、更专业。相对于民间老艺人对非遗美术师徒作坊式的传承,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加科学体系化,知识更加专业化,这对于传统文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高职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非遗美术如何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生存、繁荣有着明显的优势。应把非遗美术放在高职教学体系下来传承和创新,开创传统工艺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形成融通古今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传承并创新发展,让民间艺术回归大众艺术,有力推动非遗美术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非遗美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衍生文化创意产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民间师徒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将非遗美术传承与创新、衍生融入其中,实现有效教学。另外,专业实践技能突出、有创新设计能力的高职学生也应主动参与非遗传承人的教学互动,在传统民俗文化中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广泛认可。高职教学体系下的非遗美术教学过程类似艺术作品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艺术体验活动阶段。艺术体验活动阶段是非遗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艺传承阶段,通过高职院校设立的非遗美术(大师)工作室和传承人在非遗美术发源地建立的传习所,采用现代学徒制,由美术理论教师(非遗专家)和非遗美术传承人联合教学。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非遗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共同主导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使非遗传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操作性。传承人传授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学生学习工艺技能,同时在美术理论专业教师(非遗专家)的带领下在非遗发源地考察、体验民间艺术中蕴藏的传统风俗民情、历史风貌和文化生活,学习并研究非遗美术作品中的传统艺术语言和文化符号,汲取民间艺术营养。

第二,艺术构思活动阶段。该阶段是非遗美术创新设计的关键阶段,设计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创新非遗作品,运用工作坊教学模式对非遗美术的创新设计进行讨论交流,选出最优方案。工作坊(workshop)是国外高职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非遗美术创新设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针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头脑风暴,集中探讨的一种方式。工作坊具有主题性和师生互动的特点,一般人数控制在10~20名,包括组织者和参与者,这些参与者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了解非遗美术中的民俗文化、符号寓意,并初步掌握非遗美术的工艺技能,能够将优秀传统工艺技巧融于现代设计中,从而设计出兼具时代特征和民族风俗的创意作品。非遗美术的工作坊教学模式能多方促进学生之间、师生(师徒)之间的互相交流、观摩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适合非遗美术创新设计的。它的实施从前期的主题策划到中期详细的方案研讨,再到后期各种意见方案的整合,经历了一个由“主题”到“结论”的过程。非遗美术的工作坊制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三个步骤:即总—分—总。第一个步骤是“总”,主持者(专业教师)发起非遗美术创新方案或确立设计创意主题,该主题应该与非遗美术的艺术提升和设计改造相联系,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与此次非遗美术工作坊主题相关的各种时代背景、风土民俗、设计潮流等因素。同时,汇总相关资料,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坊主题有所了解,进而形成对创意提升对象和主题的总体意象,以备下一个阶段的讨论。第二个步骤是“分”,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展开头脑风暴,组织者参与各小组方案讨论。学生每3到4人为一小组,分组出方案,开始艺术构思活动。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各种设计元素加以挑选、提取、整合重构,并融入设计理念,在深入思考、交流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草案,各小组做出草案后进入下一个步骤,汇总讨论评议。第三个步骤是再一次“总”,组织者对各小组的草案集中讲评,各小组参与讨论,各持己见、畅所欲言,提出建议和观点,最后形成一个对此次非遗创新主题相对合理完善的解决方案。至此,创意构思阶段完成,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的新非遗美术表现形式形成。

第三,艺术传达活动阶段。这也是非遗产品走向市场,实现自我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强调实践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模式采用(市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或行业)导师带领学生在非遗创新提升方案的基础上开发非遗创新衍生品。第一步,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作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根据项目要求确定非遗文创产品(非遗美术创新设计衍生品)的设计方向并设置任务。第二步,由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对非遗美术改造与提升后的创新方案进行选择、调整,并将其运用到消费市场中,将非遗美术创新设计方案与市场对接最终转化为设计成果。第三步,获取市场反馈,针对相关问题对设计方案作改进并进行评价总结。

结 语

非遗美术的传承发展要与经济市场产生关联和互动,这样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之源,才能吸引更多的艺术人才加入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来。要让非遗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将传统民间美术工艺、纹样符号经过改造提升后与时代审美同步,将其运用到服装、包装、建筑、日用品、装饰物品等日常产品中,促成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对接,使现代产品设计汲取民族营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创意风格,实现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

由此,非遗美术的教学应该围绕创新非遗美术的功能性和审美性来开发创意产品,以技能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促开发。教学过程由院校工作室到非遗文化发源地再到社会企业实践场所,通过现代学徒制、非遗美术工作坊制、项目引领与任务驱动等方式,形成教学(传习)、研讨、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将非遗美术和现代设计观念与市场联系起来,利用市场的需求反向推进非遗美术的传承开发,同时也为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适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新途径。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对职业艺术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是高职艺术院校加强实践教学、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方式。在推动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打造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了一批艺术与技术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技能型艺术“巧匠”,从而促进了高职艺术教育特色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池:《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以非遗传承人研修班为中心》,《中国艺术时空》2018年第2期,第101-107页。

[2]潘鲁生:《传统工艺振兴重在设计创新》,《人民日报》2018年5月6日,第12版。

[3]董占军、乔凯:《设计艺术类专业工作坊教学的特点及过程》,《创意与设计》2016年第2期。

[4]金晨晖:《“工作坊”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新思路——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