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四千多万,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造血式”的教育扶贫是根本的扶贫方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准扶贫作用有目共睹。本文结合校内贫困生扶贫、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扶贫及校内外联合扶贫提出改进对策建议,希望为研究职业教育对农村可持续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提供依据及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区域农村 精准扶贫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GH17V024);陕西省职教学会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ZJY-1707)。

中图分类号:G717.5 文献标识码:A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出教育扶贫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其中,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以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掌握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最终使其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1, 2]。

楚琼湘[3]等人认为地方职业高职院校应在精准扶贫方面履行其社会责任,积极进行产业扶贫,整合政府等用来支持扶贫的资金。胡木林[4]认为高职院校扶贫应该摒弃传统扶贫方式,从优化专业结构、职业技术能力提升、构建创新科技平台、优化“三产”服务意识、文化传承等方面着手。宫秀琪[5]认为扶贫应该抓住脱贫致富的“牛鼻子”,充分发挥教育精准扶贫力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重点关注贫困生思想现状,先实现思想意识脱贫。

2006年至2017年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713万人,2014年1006.6万人,2017年增长至1377.5万人,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反映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财政及政策支持下已见成效。通过大力发展职业院校,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凸显工匠精神,对学生实施“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融入鲜明的育人理念,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图1和图2中可看出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总量不断增加,但在校农村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升高,并且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率。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质也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在校贫困生数量约230.6万人,使这一庞大的贫困生数量接受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其家庭从根本上脱贫带来希望,同时也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巨大贡献。

以陕西省为例,据统计2017年陕西省农村贫困人口约228万人,占陕西省贫困人口总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在于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农村贫困家庭因经济困难及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适龄学生很难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导致一个家庭在贫困与教育之间形成恶性循环[3]。表1为陕西省高职院校贫困生数据统计,由表可知,陕西省目前高职学生在校农村贫困人数约10万,按照教育一个孩子富裕一个家庭的扶贫思路,可带动很多家庭脱贫,数量巨大的脱贫人口对未脱贫人口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较于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可体现其“高等性”,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较本科教育而言,充分体现了在“投入”和“产出”方面所具备的最优效能,扶贫效果明显[6]。此外,职业院校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对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中农户的观念、所需技术提供培训服务,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

开辟面向农村贫困生的精准扶贫新思路

职业院校目前招生现状显示,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贫困生大多为农村贫困生,其中一大部分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7]。其受教育环境层次较低,社会认知度低,致贫原因复杂,导致部分贫困生家庭主动脱贫、自主脱贫积极性不高。高等职业院校对在校贫困生精准扶贫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具体包括思想及心理、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精准就业脱贫等几个方面。

首先,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全国上下高喊精准扶贫口号,营造浓厚扶贫氛围,但高职院校或其他扶贫组织及个人,对精准扶贫认识模糊,只抓扶贫,不顾精准,浪费国家人力财力资源。高职院校对于贫困生及贫困等级的认定应严格遵守制度,规范资助审查、管理程序。通过新生入学填写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进行初步认定,资助中心及评议小组通过综合考量审核确定名单及贫困等级并公示。学校定期组织对贫困生及贫困家庭进行走访,掌握学生家庭致贫原因及家庭现状,开展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座谈会及心理健康讲座,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构建健康人文关怀辐射闭环反馈系统,旨在使贫困学生先从精神上实现脱贫[5]。

其次,对在校贫困生建立贫困资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定期从学生学习成绩、技能考核、参与技能竞赛、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分析,形成贫困生短期自主脱贫报告并发送给学生和班主任参考。同时对贫困学生实施教师专业帮扶,旨在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从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全面帮扶指导。以笔者为例,帮扶二年级贫困学生2名,通过摸排学生贫困成因、学生思想状态、学习情况、预期就业目标和家庭环境等进行专属专业帮扶计划,通过努力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此外建立贫困生入库、出库循环考核,考核数据成绩低于标准退出贫困库,激励贫困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摒弃懒惰依赖心理。

第三,贫困生就业是一个家庭的脱贫希望,就业即脱贫,但这部分学生由于社会关系等原因,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贫困生就业方面应给予积极的就业指导并开设“绿色通道”[8]。鼓励并帮助学生先就业,推荐优秀学生反哺家乡,通过就业不断提升自我获取知识、岗位,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家庭价值,最终带领家庭脱贫。

第四,设立强有力的监督制度,积极鼓励学生、教师对参与资助的组织及贫困学生进行实时监督,提出建议。对资助工作提出异议并且被采纳的有奖励,引导监督人员从各方面进行监督。若发现受资助学生生活奢靡、懒于专业、行为不良等及时处理,视情节给予举报人奖励并保护其隐私,形成良性的监督氛围。引导积极正面监督,将受资助学生及参与资助的组织置于严格的监督环境中,正其身慎其行。

引领面向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精准扶贫新风向

高职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的独特优势,即运用方法、技能和经验进行学习和培训技能,较短时间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4, 9]。针对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职业院校积极整合自身资源对区域农村实施精准扶贫;按照上级部署高职院校形成自身扶贫体系,师生共同参与技术扶贫,以陕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对结对帮扶的铜川市王益区实施计算机教师培训、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王益区文化品牌、农业品牌打造,力争从教育、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进行脱贫帮扶。

职业院校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教师资源优势,对贫困人口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自主脱贫信心,帮助贫困人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认可自己,愿意在帮扶下实现脱贫,而不是对帮扶心存依赖,懒于脱贫[10]。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最终执行者村组干部进行政策、法制、行为规范培训,避免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替换扶贫对象、隐瞒使用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执行虚假表面化等失范行为。

二是利用技术优势,针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乡村经济基础。调研市场需求,引领行业、企业发展新风向。开发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项目培育,激励高校专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农民等联合申报扶贫产业项目;调动扶贫体系积极性,激活扶贫内在动力;针对需求对贫困人口进行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服务,搭建精准扶贫技术支持及合作平台,驻村人员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一定要结合培训对象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等设置不同的培训方式,如实地培训、网络培训、技术宣传、教材发放等。对部分贫困人口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可对其进行高层次培训,使其成为农村留守农民中的技术指导员,并在经济和政策上给其相应奖励。对留守青壮年人群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生存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其流入城市发展,提高收入水平提升自身价值。在培训中不仅对贫困人口进行技术指导,还应定期组织对农村医护人员、从教人员、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进行技术和政策培训,减少因病、政策缺失、精神匮乏、维权意识淡薄等导致贫困[11]。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培养一批拥有较强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的现代化职业农民。

三是联合地方政府,提升农产品质量,开发农产品品牌项目,统一规划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应用,以新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项目。农户、企业等推动项目发展,高校技术人才攻克技术难点,打造地方产品、文化品牌,打破单一作战、各自为政的生产方式,提高产业扶贫规规模效应,推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业企业集团管理体制,将所有产业项目、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制度规范制定、监督指导等归于集团管理,积极选用农村优秀人才,真正践行学校地方联合推动、校企合作共赢、项目落地实施、农民富强。

四是建立长效共享扶贫工作机制,突破贫困乡镇、贫困地区,着眼于国家集体扶贫任务实施完成,开发贫困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共享系统,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集团项目联合体系,实时监控,动态管理。

形成面向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精准扶贫新方法

职业教育在对接精准扶贫开发中,要创新方式方法,优化职业教育及培训扶贫供给[12]。形成校外扶贫和校内助学相结合的一体化、全方位的扶贫工作机制,突出了职业院校教育扶贫和技术扶贫的特色和优势[13]。

首先,创新扶贫思路,转化扶贫主体。将高职院校参与为主体转化为院校和在校贫困学生联合参与的区域农村精准脱贫,对在校贫困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培训,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所在村落及区域的宣传工作,既锻炼学生能力又便于村民接受,学生及其贫困家庭也能得到极大鼓励,同时达到贫困学生及其贫困家庭和贫困村同时精神脱贫。

其次,立足区域特色,进行精准技术支持。目前对农民培训创新性不强,村民不易接受,积极性不高;应整合社会技术资源形成共享技术服务平台,同时设立驻村工作组(其中应包括教师和贫困学生),让技术人员和学生同时参与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中所遇到的问题,指导贫困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对所在村落乃至附近区域贫困家庭的因何致贫、贫困程度、需要哪些方面的帮扶进行整理,提供给驻村工作组或学校扶贫工作小组,真正做到精准技术扶贫。

再次,构建协同发展,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体系。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是地方区域高职院校发展的受益者;学校,政府,农户,企业应联动创立开发合作项目,统筹社会资源,建立产品、文化品牌;同时每个环节引导贫困学生参与,学生兼职区域技术指导员、企业推广员、信息反馈员,推荐精英贫困生毕业后加入合作项目,实现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

最后,创建有效精准扶贫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在校内和校外精准扶贫工作中,应设立对贫困学生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学习成绩、技能竞赛、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社会实践等均作为其获得资助等级的参考条件,鼓励在校贫困生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对优秀学生给予一定报酬,并推荐其优先就业等。另外,对驻村工作组所反馈信息和完成的工作进行相应考核,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年度考核倾斜和职称评审优先等政策支持。

结 语

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精准扶贫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根据发展不断创新扶贫方法。从经济及技术供给转变为激发贫困人口内在动力,激活内在经济循环及培养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从以学校为扶贫主体转变为区域农村在校贫困生、贫困家庭共同参与的扶贫,形成真正的校内扶贫和校外扶贫相结合的良性反馈系统;从以学校为主体开发扶贫项目转变为在帮扶下自身发掘项目与学校及企业合作,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共享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由区域贫困人口、在校贫困生、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及企业共同维护;在整个扶贫循环中,建立发展的激励考核机制,能使贫困人口主动脱贫且提高自身生存技能,能使在校贫困生得到更好的锻炼,高职院校、企业、政府都能从中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30期,第5页。

[2]孟凡华、任志楠:《教育拔穷根职教先冲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贵州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2期,第18页。

[3]楚琼湘、王刚:《农业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及发展思考——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湖南农业科学》2017年第2期,第114页。

[4]胡木林:《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年第3期,第104页。

[5]宫秀琪:《基于精准扶贫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探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第143页。

[6]李娜:《精准扶贫战略下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当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5期,第20页。

[7]俞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33期,第154、156页。

[8]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32期,第10页。

[9]黄小娥:《以专业优势服务精准扶贫的意义与长远机制——基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扶贫实例》,《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年第2期,第105页。

[10]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人民论坛》2015 年第30期,第28页。

[11]张诣、马伯元、甄义:《基于精准扶贫的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92页。

[12]陈卫红:《精准对接农村扶贫常态优化职业培训扶贫供给》,《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年第12期,第12页。

[13]杨昌宇、武寒松、韩丽丽等:《河北省高职院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3期,第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