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经实际调查研究,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究其构成特性与影响因素,并就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针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了有效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为更多院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两化融合 高职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 构成特性 影响因素

引 言

在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着重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就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而言,高职院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同时也是互联网+背景下重新构建教育环境的要求。另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也指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所以,在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要有机连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就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素养良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言,信息化能力占据十分关键的位置,并在新形势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两化融合实际上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相互促进,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所以,两化融合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视域下,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即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新型能力。所以,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具体状况分析,高校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即基础能力、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实施能力、评价反思能力,其构成是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逻辑性顺序,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的必备能力。[2]

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研究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A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载体,挑选建筑工程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专职教师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涉及周边其他5所建设类学院,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研法、访谈法、邮件交流、微信交流等方法。一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68份,有效率高达92%。同时,详细记录了参观学习、单独访谈等资料,以此作为数据信息补充。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其一,教师基本信息;其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其三,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特性

本次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就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进行深入调查,并全面分析了其构成特性,以建筑工程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为实例,整理并总结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点。

1.共性

就建筑工程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两个专业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信息化教学基础能力。通用性:需要以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操作技能水平、信息化素养作为重要基础;专业性:需要以常规教学实践为前提条件;动态性:随着基础知识体系、技能水平、专业素养在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变化与更新,教师要全方位做到与时俱进。其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合了专业知识体系、技能知识以及信息化培养等;全局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守全局意识,具备完善的逻辑性,不分散;独创性:就具体课程或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确保其特色性和创新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三,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共同构建学习意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协作与配合,实现双向发展;多样性:教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突出学习的个性化与针对性,合理选择相关教学内容,深入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诊断性:以信息化教学终端与平台为载体,不断生成大数据信息,反馈整个过程的教学质量,并生成质量诊断和评估报告。其四,信息化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多元化评价方式:引进实例项目,以此为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评价;个体反思:教师就专业发展趋势进行自我反思;协作性:开展各式各样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2.个性

就建筑工程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两个专业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特点个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上。就建筑工程专业来讲,具有工程实践性、复杂性、趣味性等特点。工程实践性:资源开发和管理需要体现出常见的工艺、流程、方式方法、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等;复杂性:需要利用各种虚拟仿真软件与现场拍摄相结合进行,后期还要对图文、影像、声音、视频进行处理制作;趣味性: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讲,具有原创性和鉴赏性等特点。其一,原创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将艺术思维、设计特色、情感、细节的鉴赏性全方位凸显出来;其二,鉴赏性: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呈现应保证其具备较好的美学特性,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对于建筑工程专业而言,两化融合视域下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BIM,应将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装配化融合到信息化教学中;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将其与文艺产业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实践相融合。[3]

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1.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可以在两化融合的形势下做到与时俱进,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但是,依旧有个别教师比较抗拒信息化教学。高职院校教师平时工作任务量比较大,缺少参加信息化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而且在信息化培训时,大多采取集中式教学模式,利用教学竞赛、资源库构建、微课制作等方式,未能与企业生产实现有机连接。教师在搜集、制作、健全各种工艺性动画并利用各类虚拟仿真软件时,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需要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作为辅助。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师一味循环利用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几乎从来不会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日常过于注重行政部门的考核标准,很少进行自我教学反思,缺乏对教师专业性发展的积极关注。

2.影响因素

(1)教师个人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十分重视职称评选、晋升与日常考核等,在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上有明显的主动性意识。教师自身的学习培训期望以及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直接影响信息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所以,教师的个人因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校园环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不是仅靠微课、说课、技能竞赛等形式就可以完成的,更需要院校给予完善的、强有力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硬件作为支持。所以,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全面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整体的信息化顶层结构、能相互合作的教师与学生客户端,才能促使信息化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作为基础逐渐提高的,除了正常的信息化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还需要利用信息化平台不断交流、讨论并共享各种资源。以大数据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全过程客观记录学生课前预习、任务完成、出勤、课堂参与程度、考核等情况,还有教学资源、教师评价等各种数据信息,以此作为学生的成长档案,积累各个维度的学生成长数据信息,能促使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综合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以教学能力作为根源和基础。在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在构建双师型队伍时,既要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要根据行业与企业发展状况深入学习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的紧密对接。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实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并对专业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制度与激励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堂创新中,信息化教学是一大主要形式,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并彼此讨论交流。所以,在二级学院、学校与主管部门的多维度重视下,信息化教学已经进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大议程。不断出台的各种激励和奖励政策,尤其是与教师任务量、职称评审、个人发展密切相联的直接性文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信息化教学深化改革,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起着关键性的现实意义。[3]

两化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1.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应定期邀请教育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培训工作效益的重视,确保成果得以落实。另外,还应注重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的跟踪式辅导与咨询服务,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新技术和设计教学资源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其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技术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课件竞赛、微课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竞赛等,或参加与教学相关的技术型考试,并依据竞赛和考评结果对高能力和高素质的教师提出表扬,同时鼓励低水平的教师努力进步。另外,还应适当为教师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其能彼此学习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与技巧,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要督促教师申报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科研项目,申报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调研促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整体水平。[4]

2.教师自身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是构成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体系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学习技术性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响应院校的号召,积极参与信息化技术培训,向专家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同行学习,并切实结合新型技术与自身教学经验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理念与模式,即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若遇到技术性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总而言之,教师应在职业发展初始阶段构成终身学习的良好理念,在后续教学生涯中积极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4]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是为了确保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教师与学生实现双向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特性,促使信息化教学与企业的信息化生产有机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信息化时代下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吴素超、胡永翔:《“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7期,第69-71页。

[2]闾志俊:《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6卷第6期,第6-10页。

[3]任国亮、徐永红:《两化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以建工专业群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10期,第27页。

[4]齐灿、张宏:《TPACK框架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3期,第137-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