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也不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深化需要高校和大学生提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实践,从而实现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于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当中,引导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理论 大学生 内化 路径

课题: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TZY17J12)。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历史实践和当代发展证明了它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观念、实践方法、话语概念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化。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任务是其对大学生发展的内化功能,应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向心力,将自身的发展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当中,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人格完善和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逻辑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既需要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也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理论发展和理论教育。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先进性的特点,若想要更好地贯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就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引导大学生深刻了解理论学习和理论认知对相关社会实践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要求和实践导向,又包含了关于如何教育的实践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履行政治的意识形态要求,也要承担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将两者完美结合在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好实践路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而言,理论教育要转化教育逻辑,不再一味强调理论灌输,而是要引导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进行理解、认同,这样才能推进大学生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解、认同的过程实际就是内化的过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就是通过学习、实践形成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对于政治教育和一般教育的接受需要内化来实现,内化包含着同化和顺应。同化代表着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价值观上相契合,能够在价值观上形成共识。而顺应则是对大学生认识、实践的更高层次要求,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观教育和影响的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顺应教育过程和教育规律的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逻辑和意义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现实、时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更进一步讲,也是教育本身发展和大学生发展的新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历史的实践和验证,已经渐渐形成相对完备的理论和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从实践中来,进而形成理论,最后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发展要进一步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精华,以减少对于大学生教育的阻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过程,应突出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以符合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作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使大学生在理解和同化中积极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引导自身发展,而不是流于表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遵循着教育的规律,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而平衡是认识内在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过程就是将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作为主客双方,通过内化的认识过程来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与接受。就大学生发展需求而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正向的价值观是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精神要素。大学生自身发展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要求相一致时,才能实现个人与外在价值体系的平衡,从而能够在社会价值体系下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要求与发展归根到底是时代和现实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的教育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在自身内涵不变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去适应不同教育主体不同的发展要求,同时以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开展内化型的教育体验,实现大学生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化的路径

1.高校应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高校要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化实践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的转变,这里的转变是将传统的理论教育方法以内化教育作为引导进行调整。内化教育对于传统教育的改良,应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模式、结构、理念等方面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进行调整,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价值。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硬件建设上看,要求高校从行政管理上入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开发和实践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激发相关教师队伍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和实践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化发展,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发展,并且在教学中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及其实践发展的可行性。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教育模式实践要建立在合理的评估机制之上,合理评估的意义在于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解、认同及实践的相关效果,这些实践效果能够及时调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同时也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内化教育中的自我发展。内化教育是一项注重交流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内化教育的实践,就是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兴趣点和契合点,鼓励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投入积极情感,形成主客观上的情感共鸣,以外在的理论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始终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实践效果体现在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上,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化实践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学生以自己的思想、发展需求来认识、理解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高校要搭建积极的情感交往机制,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正内涵。同时,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也可以构建相互影响的交流机制,以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纽带促进学生的价值创造以及思想政治理论和理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在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情感接受

内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对外界进行理解、认同的过程,在理解阶段主要是以心理形式来呈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化需要建构认同心理,以心理变化实现行为实践,因此,应建构大学生接受主体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作用下,对于客体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进行选择,从而筛选出认为适应自己发展或者是可以引导自己更好发展的要素。从两者的主客关系可以了解到,情感机制是连接两者的首要因素,也是决定因素。因为大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当他们对于外界事物保持积极情感反馈时会更容易接受,那么这时开展的教育活动是有效的;而当他们对于外在的教育活动产生厌烦心理时,对于教育内容是规避的,即使这个教育内容是对其有利的,也不会主动接受。建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心理,应进一步推进内化教育,要从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搭建起大学生自身认知的主体意识。当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时,就会进一步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而这些选择是符合他们的发展利益的。在认识之后,大学生需要做的事情是接受后的行为导向,这就体现在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主动理解、主动调整、主动行为,随后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模式。大学生接受心理作为一种内化教育形式,需要结合外化才能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应当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认知、了解,不断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动学习和能动实践意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接受,归根到底是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对外界的认识和选择,在取舍中明确自身发展的价值需求,从而实现社会实践。

3.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性格内化教育

如果说同化更倾向于心理及心理驱动下的实践,那么顺应则强调的是个体对于外在价值的强烈认同,这种感知和顺应是镌刻在个体性格当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同化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在塑造好接受心理之后保持思想和行为的持续性,形成自身的发展性格,这样才能深层次、长久地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性格内化实质上是心理内化的延伸,它确保了主体对于外在认知、实践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保证了主体的认知反应和行为的内化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刺激能够促进大学生新认知思维的产生,能影响大学生新的行为实践。外在刺激和内在反应的连续相互作用,使得大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逐步确立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逐步形成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性格。思想政治理论在传达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时,也使得大学生面对这些外在信息时更加明晰自己的所需,从而选择性地将这些信息个人化处理,外在也就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内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大学生内化教育的过程,就是将外在杂乱、多元的社会规范及价值信息个体化成内在的过程。大学生通过心理感知来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并以自身的理解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性格内化,这是大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能动反映,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思想、行为及性格的塑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个体性格塑造的实践性,将大学生的性格培养放置于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当中,使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基于思想、道德与社会关系上。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求下,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性格塑造需要明确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明确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发展关系,明确个体性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价值认同引领性格塑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性格化发展,引导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以性格能力完善自身发展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艳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及其优化构建》,《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87-88页。

[2]贾彬:《新时期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路径探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89-90页。

[3]林晶、纪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逻辑依据》,《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34-38页。

[4]梁方:《基于接受心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探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第19-21页。

[5]陈庆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性格内化教育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92-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