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陕北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以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文化素养、具备扎实的设计基础、敏锐的艺术感悟力、熟练的设计表现力,并成为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公司、学校等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陕北高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创新与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陕北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GH140590);延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DJG13-07)。

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两所高校以培养具有知识广、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先后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但从目前学生培养质量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两所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指以某种目的为先导,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如平面设计、绘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度空间的影像表现,传达特定信息给被传达对象,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继在我国各大高校开设,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其招生规模大幅度提升,地处西北的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也先后于2006年、2014年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目前,两所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校生共500多人,从学生培养质量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这两所高校地处陕北,信息较落后,专业发展较滞后,环境和视野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二是延安和榆林近年经济发展迅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明显与当地人才需求不匹配,无法胜任和较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生想要到大城市就业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延安、榆林较高水平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均是其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地高校毕业生全然占据不了市场,更何况这两所学校有将近90%的学生来自省外,毕业生留到本省从事相关专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就迫在眉睫了。

2.办学特色化急需增强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高校有726所,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海城市、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只有少数内陆三线城市的高校开设了此专业,而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则处于西北三线城市。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这些被称为‘设计蚂蚁’的毕业生走出校门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1]他认为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陕北这两所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是这种状况且更甚之,其办学历史短,办学环境落后,极大地限制了专业的提升,课程开设多参照省内同级学校进行;学校专业建设投入仅限于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对特色化办学投入不是很大;有关地域文化课程的创新性开设,也由于培养方案执行不灵活和资金投入短缺而没法进行。因此,这两所高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加强地域特色办学,使专业有所发展,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如何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学生知识储备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般开设“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平面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等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大多则是为了应付考试,殊不知这些理论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设计水平的高低。理论课教师应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路在学习中能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进而提升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授课内容对学生的启发性作用,比如在设计史的讲述中,应对不同时期设计风格转变过程中设计师思路转变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进而使学生能够受到启发。

(2)加强传统文化及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

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审美表象和丰富内涵的统一体,离开内涵的设计是空洞的。因此,陕北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陕北地域文化知识的分量,加强学生文化根基和底蕴的培养。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多以视觉形式留存。例如,砖雕、木雕、漆画、刺绣等,其中图案和色彩设计融入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生活哲学,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这里有丰富的地域文化,民间美术形式多样,有剪纸、农民画、布堆画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图案、色彩、构图等进行临摹和变临。以促使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主动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对拓展学生设计思路、提升设计作品内涵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3)加强学生艺术审美和艺术批评教育

第一,增设艺术作品欣赏课程,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作品是设计师对美的追求与理解和表现,它由设计师的阅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审美水准等综合素养决定。美是一种观念,有着明显的阶级与层次性,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与感受是不相同的。陕北这两所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从小在审美教育方面严重缺失,这就需要通过学校开设的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及文学等经典文艺作品欣赏课程,提升自身审美意识及审美层次。

第二,开展艺术作品批评活动。创新可以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批评则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设计批评与设计审美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设计审美需要通过设计批评来不断提升,设计批评又只能在设计审美的基础上展开,并使设计审美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从而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英国学者约翰·罗斯金的艺术设计思想影响了19世纪后半期英国威廉·莫里斯和他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20世纪以来,艺术批评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进入了艺术批评的“自觉时代”。中国孩子从启蒙开始就严重缺失开放的批判性教育,这两所陕北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缺少批判性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开展艺术欣赏和批评教育,分析设计方案和作品、评介新设计师、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并对各种设计现象、思潮、流派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

2.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生是国家创新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是组织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2]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并在设计教学、成绩考核、评优选先中突出体现。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是大学生在科研与实践成果、学习与竞赛成果、特长与技能证书以及其他活动中取得较高的成绩而获得的学分,是学分制的延伸和完善,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本科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校创新学习氛围的形成,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只有参与实际设计任务,才能切实了解社会需求,激发自身进取和创新意识。学校可以成立设计工作室,并下设多个专业方向,可以积极向社会推荐,让师生真实有酬地承揽学校和社会上的设计任务,还可以进行分组竞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

(3)加强特色办学

陕北高校受地理位置限制,对学校的发展影响很大。正如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所讲“如果每个高校都是一张面孔,就像所有的人都是一张面孔一样,那么西部高校的发展就会没有出路!”[3]因此,陕北这两所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利用地域优势,创办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延安和榆林是丝路上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积淀了中国古老的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所高校,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是老鲁艺的直接传承单位,鲁艺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些独有的资源为陕北高校特色化办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开放办学思路

1919年,包豪斯学院在德国魏玛创立,一个仅创办了14年3个月且规模较小的设计学院,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被称为世界第一所真正为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究其原因,开放式办学思路是促使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陕北高校具有丰富的开放办学资源,办学思路具体有:第一,认真研究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研究其开放办学的经验。第二,两所学校可进行捆绑式发展,互相帮助和共享外来资源,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第三,陕北有着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两所高校可利用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带动民间美术传承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陕北文创设计产品的研发。其四,两所学校可以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如延大鲁艺学院可利用老鲁艺的独有资源,争取全国顶尖高校设计专业院校的办学支持,还可以组织全国性“鲁艺杯”设计大赛与设计研讨会等活动。

总之,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特色办学优势,应该努力改革创新,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文化素养、具备扎实的设计基础、敏锐的艺术感悟力、熟练的设计表现力,并成为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公司、学校等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G.马蒂亚斯:《看上去很壮观:1990年~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一个“局外人”的一番“局内”思考》,莫光华 译,《中国美术馆》2006年第6期,第94页。

[2]王怡、刘建林:《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陕西教育》(高教)2011年第4期,第127-128页。

[3]许智宏:《西部高校办出特色很重要》,https://www.chsi.com.cn/jyzx/200512/20051207/271713.html,2005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