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教育对象也更加多元。教育载体是连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桥梁,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作为支撑。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作为支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设备的飞速进步,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这种技术上的改变、观念上的革新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范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有针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特征及需求,不断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在教育载体上狠下工夫,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初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载体的有效性和时代性,解决传统载体与时代脱节的问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

“互联网+”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1.“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从本质上来说是创新2.0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现代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产物,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思维上、理念上、模式上的突破和革命。从目前发展状况看,“互联网+”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对于行业变革“互联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消费经济时代里,消费者的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越来越明显,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不断改变,对于行业竞争者来说,只有牢牢把握服务对象的习惯、心理、需求等,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是载体平台拓展及延伸。“互联网+”和物联网都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上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改变尤为明显的是载体及平台的拓展和延伸。互联网技术为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能够轻松地实现双向互动和交流,从而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满足受众的需求。

三是开放性。“互联网+”是开放的,它正在逐渐改变传统业态,带来更加开放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更加开放的发展平台将传统的孤岛模式连接起来,在创新中不断产生出新的发展活力,给创新创业者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依托高校作为载体进行实践和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并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明确的定义,大多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形式。载体表现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出多种划分,目前主流的研究观点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历史发展划分,可以划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主要形式有课堂教学载体、传媒载体、谈话载体、典型载体及活动载体等。现代载体主要形式有网络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及心理载体等。但是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这种传统和现代载体的划分缺乏明显的分界线,传统载体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现代载体是对于传统载体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或者说是一种升级。例如,在课堂教学载体之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具有现代元素的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之中,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利用微课等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也是基于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载体形式下进行分析讨论的,突出载体的融合发展及技巧方法的应用。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首先是承载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性是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是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基本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到教育对象的思想传输过程,这种传输要逐渐实现从外化到内化,最后实现教育目标。其次是实践性和发展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实现指导实践,进而推动发展。也就是说,载体的选择与应用,需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带来实践效果,载体就是为了实践而存在的。最后是可控性。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并发挥出预期的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其可控性。这种可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育者对于教育载体的可控性,另外一个方面是载体对于思想政治内容传播的可控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效果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及技术的发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载体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者运用创新载体能力有待提升

教育者对教育载体运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看,教育者应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高校思政教师为主要教育者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辅导员、其他教师、行政和后勤人员。但从教育者的载体运用能力上看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思政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思政教育理论素质,但是对载体系统的认识及运用上能力不足。特别是传统思政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运用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没有从实践上进行匹配和运用现代载体,这也充分说明了思政教师不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载体。另一方面其他教职工缺乏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以高校辅导员为例,他们应该承担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辅导员主要承担的是学生日常事务,对于思政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明显不高。

2.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匹配不完善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载体的匹配程度低。虽然高校思政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在运用和实施过程中,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平台单一,教师自说自话口若悬河,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教学效果较差。新兴载体逐渐被许多教育管理者尝试应用,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其信息来源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受到很大质疑,如果不能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有效甄别,反而会降低思政教育的效果。

3.教育载体使用环境支持力有待提高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人们所直接接触的、影响思政活动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载体覆盖了整个校园,不再是单一的传统课堂,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是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是整个大学校园的文化和氛围,甚至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生活环境成为了一个大平台,一个教育的大平台,但是从目前的教育形式看,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还未改变,教育载体还未有所突破。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1.强化顶层设计能力,突出教育载体的宏观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影响整个国家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紧紧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科学技术现实情况,突出教育载体的宏观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的科学指导。

一是宏观上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指导和约束。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环境,研究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并根据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和更新学习内容,真正做到从宏观上指导思想政治“学什么,怎么学”。有了这些宏观上的保障和规范,对高等教育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规范,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学生教育发展需要,不偏离时代发展主题,不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二是高校提升载体认知度保障载体的使用效率。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使用者,提升对教育载体的认知度,是保障使用效率的前提。一方面高校要提升对载体作用的认知度。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认识、了解和熟悉,加强对支持载体使用的策略和认知度。另一方面加强对支撑使用策略的认知度。载体已不再是传统的讲座和谈话,而是加入了更多的经济与技术投入,从而有效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别是新兴载体能够及时有效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2.提升教育者的能力,实现内容载体深度融合

一是完善教育主体意识,提升载体的使用率。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应该包括整个校园的教职工,完善教育者的主体,引导高校教育者明确其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是育人。由此可见,所有高校教师都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第一责任人。并且教育主体并非一次性的,而是经常性的、反复性的,因而高校教育者要牢记思想教育使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使用率。

二是夯实教育队伍建设。教育队伍素质在载体运用上至关重要,高校要打造一只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吸纳和培育人才加入到思想政治队伍中来,不断加强夯实思政队伍基础。不断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身作则,带头表率,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

三是提升高校教育者创新与利用载体能力,实现内容与载体的深度融合。教育内容离不开载体的发挥,教育载体离不开教育内容支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载体进行细节化,不断突出和发挥载体的特点,并赋予载体更多的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面对现阶段社会环境,高校学生的压力巨大,心理问题也逐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开展思想教育,这就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疏导和教育,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拓宽思政教育载体,提供全域全时的教学服务

“互联网+”时代发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内容支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强调创新与突破,为学生提供全域全时教学服务。一是为学生打造全域教学。高校在探索教育载体拓展时,要突出打造全校园学习教育环境,把校园文化发展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载体,把校园氛围营造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并尝试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加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实现教育全覆盖。二是为学生打造全时教学。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时推送,通过打造互动论坛、聊天室等,让学生实时接受思想政治洗礼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滕苏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2]李晓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有效路径选择》,《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