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业是指创业者自我开展的一项难度系数较大的社会行为,是对创业者的综合能力、思想意识等进行的全面考核。本文试图通过构建双创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明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崭新的教育引导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创业素质 指标模型

基金项目:2017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众创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陕西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为例》(课题编号:17GG003);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职二级委员会2017年专项教改课题《创新创业与就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践》(课题编号:SZJZX-201713)。

创业是指创业者自我开展的一项难度系数较大的社会行为,是对创业者的综合能力、思想意识等进行的全面考核。创业也可解释为创业者依靠个人能力创造新的企业、职位、项目等新事物的过程。其中,创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更多地来自于后天学习和实践。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大力发展以创业素质培养与提升为核心的双创教育,通过构建双创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明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崭新的教育引导目标。

创业者的创业素质是多元化、分层次的结构,不同的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通常来讲,创业者大都具备一些相似的创业素质,笔者提出的双创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即创业意识结构、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结构和个人素质结构。

创业意识结构

在很多情况下,创业意识都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质是指一种个性意识倾向,这种个性意识倾向涵盖了很多要素,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还有世界观、信念等。它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主要对创业者起推动作用。所以说,它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

1.创业需要

要进行创业活动,就要有最初诱因和动力,这便少不了创业需要了。创业需要主要指的是当一个创业者并不满足于现有条件时,由此产生的新要求、新意识等。具备了它,便有了创业的动力,但仅有它也是远远不够的,当需要上升为创业动机时,才有可能付诸行动。

2.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创业需要达到一定高度才产生的,有了它之后,动力也随之产生了。创业动机在很多时候,具备很大的作用,它能够推动创业行为,是创业活动的开始。只有具备了创业动机,创业活动才会慢慢推进。

3.创业兴趣

创业兴趣指的是创业者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所表露出的情感和态度。当一个创业者的创业兴趣浓厚时,他会具备更为坚强的意志,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创业意识也会由此得到升华。

4.创业理想

一个具备创业理想的创业者,会对未来的创业活动有目标,有向往。创业理想包含在人生理想之中,可以算作是一种职业理想和事业理想,当创业理想具备了,那就意味着创业意识慢慢形成了。

5.创业信念

创业活动中肯定少不了磨难,克服磨难时,创业信念也会随之建立起来,创业信念是创业者的精神支柱。

6.创业世界观

当创业意识达到最高层次时,创业者的创业观也会随之形成,且伴随着创业者心理与思想的不断成熟,也会与创业者的社会义务、责任感等慢慢融合在一起。

创业知识结构

在进行业务创新活动中,创业者自身的知识架构被称作创业知识结构。这些知识不仅来自于系统性的学习,也来自于真实的创业实践经验与教训,表现为个人理论及个人实践经验等多种形式,进而形成一个人的创业素质。该知识结构包含企业内部与外部多个领域,并关系到社会学与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创业的实现需要知识不断更新,在信息快速变化中寻找机遇并创造价值。创业知识构建为创业活动的长久发展与不断进步提供了土壤,让创业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1.专业知识

创业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续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对知识的把握也不能粗浅地流于表面形式,更应保证其运用的可能性。以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为例,无论是供应链、货运代理、仓储及管理学等,学生对所属专业的相关知识网络都应该全面了解,保证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相关知识

当专业知识的积淀不能完全满足实践需要时,创业者需要对相关学科统筹把握,知识把握与个人知识面的扩充会促进其战略性眼光的形成。以物流管理相关专业为例,学生在把握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对市场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加以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及经济学等方面知识,对其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终使个人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从而达成既定目标。

3.创新创业知识

只有把握方法才能实现目标、实现创业、实现创新、完成发明创造。专业性的理论概念可以触发创业者的灵感,锻炼其创新思考能力,最终使其可以在创新行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实现个人目标。

创业能力结构

创业能力包含个人态度、思维、机会辨识、创新技能、风险预估及对公司运营知识的把握,还包括个人职业规划和机遇的把控能力。

1.学习能力

学生选取适合本人的合理方法对专业性的知识加以了解,获取对个人发展有利的信息,并最终对这些知识和信息加以实践应用。学习能力并不单一体现在知识的数量与涉及范围的广度上,也需突出其有用性,高质量的知识表现为学习的高效性及优良品质上。

2.沟通能力

当前,社会业务运作与实现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信息化社会背景对人的沟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关系网络建立的基础,也是与外部密切联系的重要工具。可以说,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也是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必要因素,直接关系其人生目标的达成。工作中,不论是金融、计算机、社会学、建筑行业,还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服务行业都需要沟通加以帮助。

3.机会识别能力

机会识别能力来自于个体对自我的充分了解与理性定义,并能对其主观情绪与行为的相关性予以把握,透过事物的外在表现分析其内在原理。创新行业人才需要有准确的判断力,以及对潜在机会的感知,不能迷失于外部,应了解内部实质,为创新活动找到切入点,机会辨识能力要求创业人员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发掘市场的潜在机会。

4.整合资源能力

资源的多样性与信息的混杂性要求企业管理者能够辨别和筛选,并进行有效分配,以提高其有序性、整体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激发自身创新性的开拓能力,使创业者对资源的把控程度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全面体现。在创新活动中,资源整体的有效配置能够提高其效用,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形成业务体系,达成企业目标。

5.决策能力

创业者决策能力在素质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有怎样的业务目标,选择怎样的实现途径,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都是其应该关注的重心,一个行业或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与市场占有能力都将受此影响。市场的快速变化与特性的不断变更,对决策者的个人判断力与接受度提出了挑战。长远的眼光、高效率以及对市场的变革预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果断决策、及时反应是企业鲜活竞争力的保证,综合把握与运用大量的信息,以实现合理的决策是该领域相关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6.团队合作能力

拥有明确而统一的目标,通力协作互助而彼此联系的专业群体被称为团队。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个人技能,为企业整体发展作出贡献,最终使团队任务的高效完成。综合时代知识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潮流,越来越多任务要求创业者具备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同样需要团队成员也具备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来自外部的信息及支持是必需的,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创业者必须注意信息交流的可靠性与和谐性,以保证团队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创新型行业来说,团队的构建与运作尤为重要,人员的协作能力也十分重要。

个人素质结构

个人素质是人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起辅助性作用的条件,若缺少个人素质,即使创业者具备再强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成功。个人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

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体素质的发展,对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创业者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没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即使拥有再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业机遇都难以付诸实践,就算没有太大的负面作用,也会影响创业者创新创业能力的正常发挥。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两个部分。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意志和品质、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备如下心理素质。

(1)1)独立自主能力

创业者需要具有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个性品质,在选择人生道路、创业方向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知感受,开拓创新,不墨守成规,能够按照自己的主张决策进行下去,不落到别人的决策中。

(2)沟通能力

创业需要交流,需要与客户、公众、媒体、企业内部员工打交道,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等不同形式,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创业需要通过合作交流消除各种各样的障碍,化解矛盾,增强责任,降低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简言之,沟通合作有助于创业者事业的成功与发展。

(3)风险承担能力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机会与风险共存。只要从事创业活动,就肯定有风险和挑战,范围和规模越大,取得的成就就会越大,但是风险也越大。创业者既然立志要创业,那就必须有胆有识,敢于实践,敢于冒险,有勇气、有野心、有决心去追求自我创新发展,去完成创业。

(4)情绪控制能力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要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情,防止冲动,使自己的创业活动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有不合时宜或者缺乏理智的行为。

(5)逆境突破能力

自主创新创业人员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及逆境突破能力,能够在逆境中激流勇上,能够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带领员工摆脱逆境实现目标。

(6)自我调节能力

面对市场的复杂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创业者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要有周全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能够面对现实及时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为自身发展蓄积力量。

3.职业素养

本文提到的职业素养指标借鉴了新道科技“企业视角的双创人才十大职业素养指标模型”,笔者认为这套指标模型为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益参考。创新创业人才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发现与探索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要具备明确的创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业困难和障碍时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一直坚持在创业的道路上。

(1)责任意识

创业者首先要具有责任意识,不论面对怎样的问题,都要毫无怨言地承担,并认认真真地做好,这就是责任。

(2)诚信意识

诚信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基础,创业者讲诚信就必须做人守规矩,做事讲规则。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3)和谐意识

立足于商业环境要具有和谐意识,商业竞争中要讲究和谐,和谐应该体现双赢的原则,竞争双方要想实现双赢,就不应该相互排斥,以免两败俱伤,造成不可估量的结果。最应该做的就是互利双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也正是和谐发展的真谛。

(4)合规意识

创业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创业过程中应保持高度警惕,不应存侥幸心理,要牢固树立“合规创造价值,安全就是效益”的 理念,强化合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明底线,知敬畏,按规办事,坚持制度,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5)服务意识

创业人员应该具有服务意识,能够为他人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再去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协调起来,表现为“以别人为中心”。

(6)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其实是一种培养发展的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并且能够共同享受成果,一起分享成果,又能够共同承担责任。

(7)成本意识

创业者要具有成本意识,努力使成本降到最低。要建立成本意识就必须有适当合理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相配合。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也是创业者必须加强的意识。

(8)质量意识

创业者要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不论是为消费者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要保证质量合格,使其符合相关产品规格要求,且生产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严格、合理地遵守企业生产管理相关条例。

(9)目标意识

创业者的目标意识体现在目标管理上,目标管理以目标发展为导向,以人为中心,是组织与个人取得最佳生产业绩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业者通过目标管理可以激励和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10)全局意识

创业者的全局意识体现在能够从客观角度入手,从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看待各种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对策,并且提出合理恰当的建议。全局是一个相对概念,顾大家,舍小家,讲究的就是全局意识。

结 语

从当前形势来看,在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起点不高,起步较晚。不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笔者对双创人才创业素质指标体系做过一系列调查,从创业意识结构、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结构、个人素质结构对创业素质进行了具体研究,进而确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7期,第79-80页。

[2]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第1卷第1期,第1-3页。

[3]虞耀君、李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企业导报》2011年第1期,第221-222页。

[4]谢丹影:《浅谈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期,第156-157页。

[5]徐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江苏高教》2009年第6期,第107-108页。

[6]杨光:《创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探析》,《企业活力》2007年第8期,第50-52页。

[7]侯瑞君:《“2061”计划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第37-39页。

[8]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职教论坛》2008年第4期,第27-29页。

[9]饶扬德:《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能力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9期,第74-76页。

[10]胡彬彬:《西部地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重庆高教研究》2015年第3卷第4期,第6-11页。

[1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易家详 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155页。

[1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第64-67页。

[13]梁红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有力资本——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43-45页。

[14]雷家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中国青年科技》2007年第2期,第26-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