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珠海教博会上,有一个特别的展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展区,其中有一个主题研究成果展,十余所高校及中小学校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主题选择特定视角开展项目式学习,表达对40年来教育变化的欣喜和对未来教育的畅想。现场展板上一组组数据反映着教育的今夕对比,一张张图片展示着教育的大变化,未来教育的展望等内容都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教室由“黑屋子、泥台子”到数字时代

一方黑板写春秋悠悠,三尺讲台育桃李郁郁……

教室彰显出所属的经济水平和时代变化,它的发展变化最能见证国家教育事业和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学生搜集了许多反映教室变化的照片,用作品画出了对未来教室的畅想。

孔子创办私学垒土筑坛,并移来银杏树栽在坛边,就形成了杏坛,即讲学的地方。这是古代“教室”的原始形态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受“文革”影响,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停滞,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教育事业也大受影响。那个时期的教室,“黑屋子、泥台子、烂桌子、破凳子、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当时学校教育的真实写照。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教育逐渐步入正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的教室宽敞明亮整洁,桌椅是新的,地板是硬化干净的。此时乡村教室很多还是土坯房,桌椅仍旧破旧,一块木板就是一个黑板,尽管如此还是挡不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到了上世纪90年代,教室容纳的学生变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背上书包踏入了校门。除了有多媒体教室外,个别学校还有电脑教室,显示器个头很大。

图1:陕西省铜川市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教师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上课

进入21世纪,很多教室都得到翻新,开始配备有电脑、投影仪、显示屏进行教学,学生们开始接受如分组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快速进步,课堂中引入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新模式,教室也多了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教育设备。更重要的是,平板电脑等设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系统,老师上课形式变多了,教与学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未来教室是怎样的呢? 没有黑板、粉笔,老师上课只需用指尖轻轻一点,上课实时录像,学生写作业、复习功课都在网上完成。老师可以在异地授课,内容与画面会同步传输到学生那里,授课、互动、作业评价一个也不会少。老师还可以事先将上课的内容录制好,上课时直接传送到教室中的设备即可,无线传输下再也不怕忘了。同时,海量的线上资源都可以随时灵活调用。未来教室的改变不仅仅是设备上的,更是教育模式,教育系统的改变。

在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孩子们的作品里,未来的教室还可能是这样的:教学楼是圆柱形,每一座楼中央都是电梯间,学生乘坐电梯需刷指纹,也可从旋转楼梯上楼,每一栋楼由几个楼层层叠成。教室内部前段有一个外观为讲台的控制系统,里面有全班同学所有的数据,包括每个学生光屏上的所有信息。每个教室都有扇形的地面与天花板,以及全景防火玻璃墙,教室与教室之间是防火墙……

从“黑屋子、泥台子”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从简陋的一支粉笔讲课到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教室的变化折射着教育事业的变化,未来教育、未来教室也必定更加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减负令”下学生课业负担下降,体育活动时间增加

西南大学项目团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负政策作了梳理总结,报告指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减负”话语就开始频繁出现于国家重大教育决策与议题之中。不仅几代国家领导人对减负作出过重要批示和讲话,而且从教育部到地方行政部门先后出台过成百上千的政策文件来解决这一问题。

1955年7月,新中国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

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从国家层面提出将从制度上解决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内容包含很多“严格执行”“严禁”“必须”等字眼。

…….

各地积极响应义务教育减负要求,积极建章立制,不断健全减负工作机制,完善减负政策措施,创新减负工作模式,强化对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督导。综合运用评估监测、督导问责等方式,推动落实减负提质的硬性目标。总体上看,减负成效显著。

调查显示,2010年以来,由于全面取消“小升初”入学考试,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每周课时数超过30节的小学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学期统一考试次数超过1次的小学比例由55.62%下降到34.21%,每天在校时间超过6小时的小学比列由54.53%下降到43.91%,每天家庭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

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影响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教育信息化对拓展教育时空边界、聚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东北示范大学项目组通过两个故事,展示了教育信息化对乡村教育的这种巨大变化。

一位来自贵州边陲小镇的乡村女教师罗忠花,从大山出来,又回到大山中去。她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大山的那边是海”,成为人们了解乡村教育的窗口,也为学校发展赢得了更多机遇,在政府与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学校旧貌换新颜。过去,孩子们的世界是“长长的板凳,宽宽的黑板,生活总是非黑即白”。如今,班班通、电子白板、微信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可以看见外面世界的五彩斑斓,激活了他们跃动的心。有孩子说,我的视野变得异常开阔,与世界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在观看视频动画、聆听优美的音乐中,学习了需要掌握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我很享受,多媒体真是很有魅力!

而对山西省繁峙县实验小学来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这曾是多年来学校课堂里一成不变的场景。而今,学校用上了多媒体、电子白板、云资源,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5月,繁峙小学开始推进创客教育,学校新建了科技馆和学生创客空间,并实施教师、学生全员培训,教师、学生人人成为创客,也因此荣获多项大奖。创客教育从此不再遥不可及,成为新时代农村教育的创新旗帜。

图2:一中学美术教师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评选比赛

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项目组通过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习方式、知识变革、课堂教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转变了环境,促成了一个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信息技术转变了教师,缩短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研究素材,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信息技术转变了学生,学生的知识来源由原来的单一本书,扩展到了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自行上网查找学习资料,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转变了观念,使人才观由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特别突出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机器人将逐渐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学生网上作业,大部分将由机器人直接批阅。围棋、钢琴、绘画等大量体艺类课程,将直接由机器人承担。同时,机器人将成为学习顾问,借助大数据诊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学生、教师可以有一段时间在家学习、工作,无边界学习、工作将逐渐成为现实。学生不再每天到学校去读书,关于“是什么”(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社群自主学习完成,采用网络跨地域、跨国界学习将悄然流行,全球的教师都可以成为所有学生的老师;关于“为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将主要通过线下交流完成。线下的学习地点,不一定在一所具体的学校里,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馆、旅游景区、菜市场等所有的场所都可以成为课堂。

责任编辑:许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