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多样的民间美术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亿万人的智慧。民间美术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很大的帮助,将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可以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民间美术不但有丰厚的使命价值和艺术观赏性,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民间美术作品,艺术形式不尽相同,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将民间美术教学资源引进教学活动中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有力传承。冯骥才先生也提到过:“民间美术发展和传承的媒介就是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如果能从当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美术课程,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特别是当地传承下来的优秀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教学融合,不仅让学生在多渠道体验学习乐趣时逐渐体会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更能通过探索活动,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挥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作用,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因此,将民间美术引入到小学美术课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这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传承与运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美术的认同感

由于民间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学生通过欣赏教学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有利于传统美术教育的发展,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对民族美术的认同感。民间美术在构图、色彩和造型上比较简单,但它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有中国本乡本土的儒教道教思想内涵。例如,一些少数名族的纹饰,表现了对图腾的敬仰和崇拜;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借助一些寓意性强的图案来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民间美术的课程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视。

二、进行发散性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民间美术内容丰富、直观、易懂,是朴素现实的美术教材。小学阶段初步接触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美术技能。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突破科学性思维的禁锢,进行发散性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民间美术是专业艺术形式的起源,在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新事物的发掘和开发,它在教学方面的吸引力也正是我们教师解决“教与学、教与做”的根本问题。

三、冲破思维定势,提高动手能力

民间美术异彩纷呈的性状,正是美术教育的恰当内容,将其引入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是以欣赏图文信息为主,动手实践非常少。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剪纸。经过学生的亲身创作与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剪纸思想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象性思维的形成。除此之外,各种原生态综合材料的运用,如草木、树叶或家中的各种生活用品等,这些都是学生们进行民间美术创作的素材。

综合材料的运用,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将各种材质巧妙地运用于学生课堂教学中,这种新颖贴近生活,能扩展学生的立体思维空间,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创作热情和动手能力是普通课程无法给予的。

四、塑造民族审美情怀,形成保护意识

多元的文化冲击已经让学生忘却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电视、手机、电脑随处可见的都是现代元素居多的艺术作品,现代文化过多的渗入使大部分人忘却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性。所以,目前国家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让子孙后代忘却文化传统。民间美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也是在响应国家号召,塑造学生的民族审美情怀。

民间美术浩如烟海,灿若星辰,小学美术教学在发扬民间艺术的同时更应注重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作为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更应适时充电,尽可能地深入民间美术方面的研究,只有教师先领会民间艺术的魅力,才能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正价值,才能让民间美术在小学教学中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