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是课堂的灵魂,是对课堂目标的定位,它既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立意本应是固定而显性的,但课堂上我们只见到畸形变异的立意,甚至根本没有立意。本文就数学教学立意的现状以及该如何立意进行实例分析。

一、教学立意的现实窘境

1.失效的技巧

【案例1】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一位老师出示例句:“某班5/9是女生”,让学生简述分数的具体意义。学生对于单位“1”的问题,出现严重分歧,全班同学是单位“1”和女生是单位“1”两种意见相持不下,面对分歧,教师没有组织辩论,而是传授技巧——比值前面的名词是单位“1”。在这位老师的“点化”下,学生很快找到了单位“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思考、分析、探究、发现、理解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如果立意只是局限于找到单位“1”,用直接法替代探究分析过程,长此以往,数学学习就只剩下阅读理解了。

2.无用的规律

【案例2】教学“还原问题”时,对于题目“张涵将一盒猴菇饼干的一半多2块给了张鑫,还剩30块饼干,问张涵原来有多少块饼干?”一名学生列式为:(30-2)×2。教师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有的赞同有的不同意。过了一会儿,冒出新算式:(30+2)×2。这位教师简单肯定了后者然后总结规律:这种还原问题,都是先算和差再算乘积,“多”就意味着“+”,“少”就意味着“-”。

规律来自于客观现象,只有对客观现象进行真实感知与分析,在尝试与推理中提炼出的数学规律才是可靠的。在还原问题中,按字面意思“多加少减”绝不应该成为立意的重心,更不应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技巧。

二、教学立意要统领全局

数学教学需要复兴,就需要置身于发展洪流中,兼顾前后,高瞻远瞩。

1.立意要有科学素养

数学学科很独特,只有对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立意,才能使课堂教学彰显个性、体现科学精神、传达学科特性,教学立意要以课本为参考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贴近学生又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统领教学又不教条化,才能提高学生素养。

2.立意要满足“五实”

一节好课必须满足五点: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这“五实”都要通过立意来规划。立意就是一节课的魂,有了立意,一节课就有了行文主线,教师应沿着这条线,一以贯之。

3.立意要能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学习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获得智能增长。除了知识本身,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也应得到充分关注,这样我们的教学立意才能深厚。

三、教学立意要回归深刻

每一节课都有立意,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因此,教师立意应取前者,打造高效课堂。

1.统领体系,让课堂“意境悠远”

数学教学要吸纳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不可将数学知识孤立起来,而应充分吸收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营养。

【案例3】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先回顾“平均分”的知识,再用课件演示将一个苹果一分为二,然后让学生猜想:切分后的苹果,其中的1份如何表示?

一番热烈讨论后,答案主要集中在0.5和[12]上。执教老师先问:0.5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回答小数,然后总结,带“点”的数,就是小数。许老师接着问学生:在哪里见过小数,学生首先想到考卷分数、超市标价。执教老师接着总结,0.5就是半份,0.5元就是五毛钱。接下来,执教老师分析分数,分析完后,执教老师提问:两者有何关系?学生回答相等。

教材中并未出现0.5,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分数时提出小数是节外生枝,常常刻意回避。而上述案例,让学生自由表示一半,连通分数、小数关系。让小数知识成为学习分数的正迁移,立意精巧。

2.释放天性,让课堂富有生气

学生学习时总会参杂自己的认知经验,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他们的学习方式是灵活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处理,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式,做到知行合一。

【案例4】在教学 “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教师出题“NBA中A、B、C、D四支球队,每两队赛一场,一共要赛几场?”由于上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会穷举,所以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行答题。

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出现了各种鲜活的方案:有的画图表示,有的连线表示,有的字母组合表示,有的列算式:3+2+1=6(场),可谓各显神通,精彩纷呈。

学生已经会的,没必要再重复。上面的案例中,话语权在学生手上,让不同个体的知识经验得到充分分享和交流。

教学要先立意,先立意就是要意为教前,理念先行。只有这样,我们的知识底蕴才会深厚,承载才会厚重。

作者单位 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