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提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愿意学习,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问题串”是指围绕教学重点或者一定的目标,按照科学灵活的逻辑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步入深层次领悟和操作层面,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串”的作用,教师对“问题串”的投放时机进行了优化,在课堂导入、难点突破、教学总结时投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导入时投放,唤起学习欲望

课堂导入对多数教师来说,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刻,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一般课堂导入多使用鲜活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等元素,唤醒学生兴趣。这样的导入能够在较短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延伸。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环节,投放趣味性、生活化的“问题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节课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全面介绍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感。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认知,但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和我们平时提到的生物病毒一样吗?最近一段时间,你听说过什么厉害的计算机病毒吗?你有没有遇到过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时候?一连串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对计算机病毒有所了解,知道这种程序类似生物病毒,具有繁殖性、传染性和潜伏性等特点,有的学生还说出最近爆发的勒索病毒。这时,教师顺势为学生讲述这种计算机病毒,并一起学习计算机病毒的防治。让学生明白防治计算机病毒,不仅依赖杀毒软件,更重要的是提高防病毒意识。

这节教学案例,教师以“问题串”展开导入,学生跃跃欲试,学习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求知欲强烈,对计算机病毒展开讨论,为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二、难点突破时投放,引发探究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重难点。为调动起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在重难点突破时投放恰当的“问题串”,“问题串”由浅入深、步步引导、层层推进,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极大的兴趣,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思维被激活,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习“数据处理与统计”时,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数据处理与统计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将学会运用公式、函数等进行数据统计。教师在重难点突破时启用“问题串”,比如,为帮助学生掌握用自动填充来解决相似计算问题时,教师提问:我们要改变单元格中的数据,为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我们是不是要手动修改公式数据?在计算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多个相似的公式,不断修改公式,非常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前面的操作中,学生感觉到公式是处理数据的关键,但单元格数据变化后,学生就要手动修改,很不方便。学生迅速展开探究,自主操作,掌握自动填充的功能。

教师在重难点突破时,不是采用直接口述,而是利用“问题”串引领学生探究,这样更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课堂教学实效显著。

三、教学总结时投放,深化学科品质

教学总结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归纳,虽然时间不长,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总结时投放“问题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很好地梳理知识,而且能够留下悬念,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明、应用途径、效果等对学生进行启迪,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功能强大的因特网”时,课堂教学中,师生一起领略因特网强大的功能后,进入总结环节,教师让学生总结:经过学习,你现在认为利用因特网,我们能做什么?因特网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怎样健康使用因特网?有前面的学习,学生表现得更加积极,回答得更系统,顺利完成了对本节知识的总结。这节教学案例,教师借助“问题串”,给学生提供总结和进一步探究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深化学以致用的理念。

“问题串”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式,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要想使“问题串”在初中信息课堂发挥最佳实效,教师需要展开深入研究,不仅要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精细化、生活化的“问题串”,而且要针对实际教学环节,抓住教学契机,及时投放“问题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知识掌握及信息探究思维的培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