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是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扶贫必须以“改善条件、提高本领、增加发展机会”为目的,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增收和生活水平为基准,真正扶到点子上、扶到根上、扶到百姓心坎上。近年来,在汉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扶贫统揽教育各项工作,紧扣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两大主题,坚守保学控辍和精准资助两条底线,重点在“精准机制、精准建设、精准保学、精准培训”上下硬茬补短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机制,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建立保障机制

树立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县教体局成立教育脱贫办公室,局长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为责任副总指挥,专人统筹安排,制定精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在“经费落实、人员安排、工作措施”上优先保障,完善教育扶贫重点工作考核机制,形成“县级抓统筹安排、主管部门抓推进、学校抓落实、群众得实惠”的教育扶贫工作机制。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

实施高度统一指挥,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教育脱贫网络管理,由教育局局长为总网格长,领导班子成员为挂联片区网格长,各督学责任区主任和辖区镇中心小学及单设初中校长为区域内小网格长,将全县分成东南西北和城区5个片区,局班子成员分区域分片抓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督导抓保学控辍、资助政策落实、特殊群体帮扶工作。并发挥8个教育督学责任区办公室督政督学的职能作用,按照各校生源分布和行政区域相结合,划分若干个小网格,由各督学责任区办公室督导辖区各学校共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建设,办好农村每一所学校

三个全覆盖改善办学条件,让学校成为振兴乡村的最美风景

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基础教育“乡村弱”、“城镇挤”的突出矛盾,该县直面短板,大胆实践,成效显著。

实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7个多亿改善办学条件,相继完成包括迁建汉阴中学,新建小学4所、公办幼儿园5所,改扩建中小学57所、公办幼儿园16所和校安工程危改等410余个建设项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并在十三五期间投资近7.6亿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所,增加学位近15000余个,满足城镇化建设和国家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教育资源配备全覆盖。投入0.39亿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投入400余万元配换课桌凳1.87万套,投入0.7亿元更新计算机教室61个、多媒体教学设备600余套,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5个校园录播室、5个校园电视台、4个智慧校园示范点,与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STEAM示范校2所,装配学生电脑2700台,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1500台。

教育结构优化全覆盖。推行“公立幼儿园、公建民营、民办园、普惠民办幼儿园”四模办园解决入园难、三方投资化解入园贵的现状,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26%。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中小学、农村教学点63所,高标准建设城区周边卫星学校,对城郊完小进行改扩建。实施“扩充布点增学位、整合资源调学位、均衡配置稳学位、加强管理控学位、支持民办教育补学位”五大举措缓解城区大班额,在全市率先成立两个教育集团化办学,以强带弱,共同提高。高点定位发展高中教育,多措促进普高职高同步协调发展,实现高中阶段招生无分数线100%入学。

优化队伍建设,农村孩子均衡享受优质师资

为破解农村师资留不住、用不长和城区师资下不去、不愿下的瓶颈,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与城镇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典型经验先后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和《调研与决策》刊登推广。

落实放管服,优化教师管理改革。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4年县委县政府确定教体系统的财务、人事工作归口教育部门管理,明确教育部门在教师流动、经费管理、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的自主管理权限,在县编委办核定的编制总数内,按照学校办学规模自主核定管理学校编制,为教育扶贫在师资力量上提供了强劲的工作动力。

建立教师补充和均衡流动机制。通过高层人才引进、特岗计划、事业单位招聘等渠道补充教师,引进体音美和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教师,自2014年以来新补充教师798人,录用服务期满特岗教师324人。出台《汉阴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农村教师学科结构、薄弱学科、优质均衡配置等情况,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有序流动,五年来公开流动811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694余人,200余名符合“出山进城”条件的教师自愿继续在农村任教。

搭建五座桥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一是建立对口支援桥,建立大学区,由学区长学校选派优秀教师、管理人员到学区内其它学校交流任教,强校带弱校,抱团共进。二是建立能手考核桥,制定《省市教学能手综合考核细则》,将省市教学能手赴农村学校任教1年和至少培养1名县级教学作为考核的基本条件,五年来30余名省市教学能手到山区学校任教,培养230余名县级教学能手。三是建立留乡待遇桥,遵循“待遇向基层倾斜,高待遇向艰苦边远学校倾斜”的原则,按照三类十档100至1500元按月考核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执行乡镇干部工作津贴,两项津补贴叠加最多者月增资2200余元,稳住了乡村教师的“人心”,吸引了城区川道教师主动到山区教学。将原来的编制、岗位设置到校调整为镇级管理,优化学校中高级岗位,效解决乡村规模小的学校无中高级指标突出问题,留住乡村优秀教师。四是职称晋升连心桥,面对城区晋升职称难,山区中高级岗位空缺的实际,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城区部分教师到农村任教来解决职称问题。五是建立干事创业桥,制定《汉阴县中小学校领导班子选拔任用工作办法》,用活《三项机制》,通过民主推荐、测评、考察、谈话、公示等程序,激励省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中层领导到农村支持学校发展。

加强教师培训和骨干引领。按照“精准培训”和“按需施训”的原则,五年来培养省市级教学能手115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9名,县教学能手313名,发挥了骨干教师引领帮扶乡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将“体音美学科送教下乡培训”“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名师工作站示范引领培训”“菜单式送培到校”等培训延伸到村小、完小,实现乡村教师培训全覆盖。

精准保学,抓好教育扶贫的起跑“点”

精准资助,让贫困家庭孩子不失学

落实“奖、贷、助、补、免”等多元化资助机制,坚持“深、透、细、实”工作方针,推进资助工作科学化、精准化。

落实政策,坚持六个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借助网络、微信、网站等形式宣传资助政策,仅2018年发放资助政策宣传册30000余份,教育惠民政策明白卡10000余份,资助政策家喻户晓;二是过程规范到位,执行资助对象学校初审、县级复审和两级公示三项程序,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责任落实到位,把资助工作纳入学校年终考评,层层落实责任和层层把关;四是资金管理到位,确保资助金发放和安全运行,及时清除睡眠资金;五是档案管理到位,专人管理,做到规范有序;六是监督检查到位,落实“半年督查,年终审计”内审制度,确保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享受率达100%。

多方联动,确保资助对象精准识。为确保建档立户学生资助对象精准,严格落实家长、班主任、校长、资助中心、分管局长签字等程序,做到坚持户户到、生生实、个个清,不漏一户一生。对漏记的学生,由学生(家长)提供县级扶贫部门的证明,学校初核后汇总,县学生资助中心逐校审核后确认后上报。加强违规建立学籍、空挂学籍、跨区域代建学籍、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学籍办理不及时等问题,严格转学手续,按照“一人一籍、人籍一致、籍随人走”的规定,避免人籍分离现象,确保学生资助系统、学籍系统、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无缝对应,通过层层核实确认,层层签字复审、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压紧教育脱贫的政治责任和第一责任,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资助,一个不漏的让家庭困难学生搭上资助政策直通车。

精准对象,实现国家资助全覆盖。2017年兑现各类贫困学生补助1622.095万元,受助人数达18499人次(建档立卡户8408人),办理生源地贷款2024人,发放贷款1471.21万元(建档立卡247户,贷款金额198万元)。根据2018年贫困学生档案库数据,截至9月15日下达各学段资助资金1707万元,惠及26247人。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350余人,贷款金额1860余万元,做到应贷尽贷。

筹好资金,拉动救助形式多样化。该县在助学资金筹集方式上大胆尝试,召开联系会议,确定资助对象,发布资助对象,成立圆梦助学基金,整合团县委、县妇联、总工会、民政、扶贫、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助学资金。仅2018年统筹雨露计划、泛海助学行动、香港智行教育基金、公益福彩·亲情助学、“爱心100”资助行动、希望工程圆梦公益助学、库区移民教育费用补助、红凤工程、破茧计划、人寿保险资助贫困大学生等11类困难大学生资助项目,累计资助370人次120余万元。

精准帮扶,促进孩子心智健康发展

创新推行“三个一”教育扶贫模式。在全县中小学推行“一户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帮”的“三个一”。落实“一户一卡”,出台《落实教育脱贫“三个一”工作的通知》《在全县开展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的通知》,建立建档立卡户学生“一户一卡”档案资料。实施“一生一策”,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携手育人斩穷根”访贫活动,教师利用课后和周末时间,走村入户宣讲《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惠民政策和“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对建档立卡户学生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资助上优先保障”四个优先。做实“一教一帮”,印发《教育扶贫三个一工作手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乐观、自强自立的社会公民,实现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人人能出彩”的目标,创新做法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扶贫办确定为全省6个教育扶贫新举措之一。

落实营养餐改善计划,保证孩子在校“吃得好”。坚持学校自主经营,将国家4元钱标准让学生100%享受到,投资300余万元收回15所学校食堂经营权,自办自管食堂比率达到97%。将炊事员工资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仅2017年为260名从业人员补助资金195万元,并将标准化营养餐厅建设延伸到村级教学点。加强和规范营养改善计划招标采购监管,实施大宗食品和米面油肉“四统一”政府采购,落实食品验货、试尝、留样、食用等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营养、操作规范、安全运行。

丰富文化活动,确保学生“留得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中小学科技和艺术教育,广泛开展体艺“2+1”和“两节一会”、体艺竞赛等活动,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落实学生每天锻炼活动1小时,开展“大课间”和足球、篮球、乒乓球联赛活动,指导学校创建规范化心理健康咨询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深化教学教革,确保学生“学得好”。全面推进教研教改,探索磨课、翻转课堂、研讨教学、驱动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音乐、美术、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校校通、班班通达到100%,推进国学书法进校园,初中分层走班教学,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键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和教育规律,保证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能学好。

精准督导,守住保学控辍底线

落实精准督导控辍保学“七长”制。把控辍保学作为教育督导核心,以“一个不少”为控辍目标,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工作机制。建立县长、局长、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县长统筹和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局长负责控辍保学工作的组织实施,镇长负责依法督促学生父母或监护人保障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对仍不返校的学生由镇政府对监护人依法批评教育,责令监护人限期送学生返校,村长负责进村入户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校长负责学校管理、控辍保学具体落实,向镇政府和教育局报告情况,配合镇政府、村委会做好辍学返校工作,家长依法保证适龄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师长(老师)履行对厌学学生通过心理疏导和谈心等方式进行引导,对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和学困生开展心理辅导和课业帮扶,避免因丧失学习动力而辍学。

落实“双线”督导问责抓控辍保学。按照义务教育法“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明确双线责任。一条线是县长—镇长—村长—家长各负其责;另一条线是局长—校长—师长(老师)各负其责,将双线责任的落实纳入动态管理和双报告监管机制,学校每月向教体局报告控辍保学情况,各镇督学责任区每周给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报送保学控辍“零报告”情况。严格履职考核,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县级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考核,落实控辍保学督导机制、考核问责机制,建立约谈制度和通报制度,实行控辍保学督导检查结果公告、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制度。

精准培训,人人有致富之路的“金钥匙”

做强职教,扩宽群众学技学艺平台

贯彻“大职教”助力“大扶贫”理念,探索以“学历+技能”的教育扶志扶技合力促群众就业增收的扶贫道路,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办、各负其责”的办学机制,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汉阴县职业教育“137”发展规划》《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保障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基础作用。

做强中职学历教育,扩宽学子就业渠道。本着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为基础,依托创建“第四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坚定立足汉阴、面向全市、走向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在热门专业上扩规模,在特色专业上创品牌,在重点专业上提质量,累计投资800余万元建立计算机操作、机电技术运用、数控车床等22个实训室,落实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规模从最初100余人到现在1000余人,一大批贫困家庭子女走上升学就业之路,就业率100%。

做精联姻职业教育,成就学子大学梦。学习技能就业是关键,挣钱致富是根本,采取“升学为主、就业为辅”办学模式,相继与西安外事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坚持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投资3000万元打造特色烹饪培训基地,在东莞、苏州、昆山等地建立就业基地,做到对贫困户“扶上马、再送一程”,创下连续三年分类招生考试录取率均达100%,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志技双培,增强群众造血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教育,是整个教育扶贫中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教育,该县围绕“每一户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技能”的目标,不断提升培训质量、规模和就业率。

统筹培训规划,整合三大资源。整合硬件资源,将教育资源整合中闲置校舍和各镇成人技术学校进行优化,在全县建立8所农民教育培训学校和115个村级(社区)流动培训点,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镇农民培训学校为骨干、村级培训点为基础的三级技能培训网络。整合师资团队,建立以职教中心、农林、人社部门专业人员、农业产业致富带头人为主和临聘社会专技人员为辅的培训团队。整合培训项目,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人社、农林、扶贫等部门培训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形成资金集聚、技术整合、措施配套、拼盘开发的态势。

瞄准就业市场,创新培训模式。遵循市场就业需求,以本地就业为主、外地就业为辅、扶志培训和扶技培训相结合方式,做到培训一人,推荐就业一人,致富一家。一是推行“1+1”培训学技能。实施1天扶志的通识培训,加强党的惠农政策、村规民约、好家训家风等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等、要、靠、拿”依赖懒惰思想。推行1天扶智的技能讲座,到镇村开展实用技术推广讲座,帮群众用足用活技能扶持、劳动力培训等政策,两年来开展培训人数达6000余人。二是实施“2+5”培训强技能。实施2天知识讲座,根据学员需求及扶贫规划,制定教学方案、编写培训教材,特聘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畜牧养殖专家、林果艺师、果树修剪和陕南名厨等资深专家为讲师,开展畜禽养殖、果树栽培、食用菌栽培、电子商务、餐饮服务等技能讲座。实施5天实践操作,强化技能实践,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专家亲自示范技术要领,将学员带到田间地头、养殖基地、农业园区、茶园基地、农产品加工车间、果树种植基地操作演练,两年来累计培训群众达7000余人次。

精准扶贫施策,精准培训就业,小县联姻强大就业市场,仅2017年该县新增特色农家乐47家,特色小吃38家,电子商务354家、村级电商服务站82个,淘宝网建汉阴县特色馆127个,乡村物流网点80个,新增养殖基地35个,10000余名农村劳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借助“陕菜之乡”打造烹饪精品专业,结合西点、礼仪、饮食文化、网络营销等做强烹饪专业,每年培训厨师1000余人,让汉阴厨艺遍布全国,菜肴走出国门,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动力,让群众有了持续的“造血”的本领,开辟了教育扶贫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