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17日,陕西省教育厅在宝鸡眉县开展立德树人“四新四大”视导活动,依然是精心设计的视导形式,依然是庞大的视导团队。

一、这次视导活动的重要变化是第一次对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工作的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视导,过去三年的视导活动都是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侧重课堂,兼顾其他。名称和内容的变化也引起过争论,认为“四新四大”只有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视导要求,其他方面的工作并不是以视导为途径来推进的。其实,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四新四大”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采用了视导这种方式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改变了行政部门通过检查、评估、督导等方式推动工作的弊端,通过视导的方式让教育改革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站在同一立场上,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育改革的一些硬性的政策需要基层严格落实,如控辍保学、消除大班额、免试入学等,但教育教学的改革并不能做到一声令下就立竿见影,那种变革是缓慢的,甚至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比如评价的多元化、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有效的教学方式等。因为视导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所以需要坚持,“四新四大”整体纳入会让视导更全面,更系统,更务实。

眉县视导的另一重意义是体现了“四新四大”的不同阶段,从2015年开始“大视导”活动,这是第三次走进宝鸡,这三次视导反映了“四新四大”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深化的艰难历程。2015年,第一次在宝鸡太白县视导的时候,大家还对这一活动没什么认识,市县教育部门的领导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后来,原宝鸡市教育局局长苏永兴看到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便安排由市教育局组织在全市各县区开展“大视导”活动。这次眉县视导完成,宝鸡市就实现了视导活动全覆盖,这应该是全省各市第一家。宝鸡市在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工作,落实很全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中,全省涌现出一些“德育品牌”,其中宝鸡市“德润宝鸡·书香陈仓”最有影响。省教育厅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四新四大”的子课题“新常态·大视导”由宝鸡市教育局和宝鸡市教研室承担。全省“四新四大”现场推进会上,宝鸡一中介绍经验。所以眉县视导可以说是全面深化立德树人“四新四大”的一个标志。

另外,这次视导的组织,是省教科院内部机构调整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以来的第一次,虽然延续以往的做法,但是为“四新四大”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契机。

二、眉县教育多年来一直是陕西省县域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县。眉县槐芽中学是全省第一个地处农村的省级重点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近年来,眉县青化中学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因为中考成绩优异,周围12个村的老百姓自发送了一块“教坛翘楚,西府名校”的牌匾,从而全省知名。眉县提出建设“西部教育强县,全国教育名县”名副其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多次在眉县召开现场会。

视导活动中,我先后去了5所学校,眉县城关二中、城关实验小学、槐芽初中、常兴镇中心小学和青化中学,都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印象,也让我引发了一些思考。

眉县教育部门对立德树人“四新四大”工作作过安排部署,各个学校基本都能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从德育、课堂、管理和文化方面抓好学校工作的落实。当然,全省范围内全面安排落实“四新四大”的县区屈指可数,了解这一工作模式的县区和学校很多,但是能够从制度和机制方面有力推动的并不多。因为这是一项缺乏强制性的工作,各县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安排部署。很多地方重在组织视导活动,没有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没有建立有效的推进和考核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各学校对“四新四大”的理解和执行就千差万别。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改革的现实状况,政策的制订也许科学周密,但是到了基层就会有所衰减。

一切都是为学习创造好的条件

眉县城关实验小学让我有些意外的惊喜,因为一所学校能够对“四新四大”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并贯穿到学校的管理和办学当中,实在是凤毛麟角。当然,前提是它本来就是一所有质量的好学校,一所把每个角落都利用起来发挥育人作用的学校,是一所有追求的学校,它能够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尚美·阳光”,并围绕这一理念构建自己学校的阳光文化,构建阳光课程体系,提出阳光德育、阳光评价、阳光管理。从“阳光”这一抽象的概念引申出文化的蕴意,从而把这种意象渗透到学校的办学过程中,这可能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但是能够做到有机结合,自成体系,浑然一体并非易事。眉县实验小学在育人环境方面确实倾注了大量心智,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是精心设计的。一所学校如何对待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当然,我们说一所学校能够做到的事情,往往首先要看校长的理解力,眉县实验小学的校长秦焕生就是一位善于学习和思考的校长,正是通过他的讲述我们才了解这所学校是如何理解“四新四大”的。

理念要具有转化成学习资源的可能

在眉县槐芽初中,遇到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如何变成学校管理和育人的行动的问题。槐芽初中提出了“水木年华”的精神文化理念,缘于学校所在地为槐芽镇,镇名与槐树有关,可以作为意象标志,学校濒临渭河,周围林木繁茂从而产生这一文化符号,水有“润物无声,智慧包容,一往无前,至柔至刚”等精神元素,木的精神元素为“欣欣向荣,枝繁叶茂”等,但是这些精神元素如何落实到学校的文化建设当中,如何发挥好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却找不到有效的载体。校长梁鸿是一位很敬业且有经验的老校长,他延续了前任校长提出的这些理念,但是也苦于把这些理念变成育人的有效资源。这就引发我们思考,鼓励学校能够提出有特色的核心理念,但是这些理念的提出必须变成可实现的文化载体,而不仅仅是贴一个文化的标签。

通往升学的道路可以不同

看完眉县城关二中和青化中学,我产生另一个思考,那就是学校无法回避升学和考试的问题。青化中学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之所以得到周边群众的嘉许,老百姓能够敲锣打鼓自发送来“教坛翘楚,西府名校”的牌匾,正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升学率高,之所以升学率高,是学校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升学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给学生一种励志拼搏精神,他们的口号就是“永不言败,永不言弃,永不服输,勇往直前”,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学习的文化,自然就带来了好的考试成绩和高升学率。当然,我们可以用应试教育来批评这样的学校,但是成绩是硬道理,也正是因为成绩换来了老百姓甚至地方政府的认可。我国任何一个最基层的学校如果失去了升学率,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城关二中虽然是县城的学校,但是依然有着浓厚的考试文化氛围。乡村学校用那种拼搏精神对付考试,提升学校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让人敬佩和振奋,但是县城的学校这样做,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们可能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同样是追求升学率,能不能用一种更从容、更开放、更包容的方式通往升学的道路?有一句话叫“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今天,只有升学率就没有明天;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地位,只有升学率就没有品位;没有升学率就走不动,只有升学率就走不远;没有升学率就会被边缘化,只有升学率就会被庸俗化”。也许,作为西部地区的学校要正式在人的培养方式上追求转型,才是我们追求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实质。

三、基层的校长、教师是教育最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所思所想直接反映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眉县的座谈会上我再次感受到这一点。座谈中,有五六位校长介绍他们办学的做法,但是座谈焦点还是在大家的困惑上。校长们反映的问题涉及课改、教研、管理、学校文化、教育现代化等各个方面。列举如下:

教师差异较大,课改理念如何落到实处?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课程标准如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校本研修中,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是不是有必要?课堂教学要不要模式化?模式如何使用?课程改革与升学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基础太差,怎么教?学校文化如何变成实际行动?教育改革如何取得家长理解?农村教育如何走向现代化?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人性化?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如何育人,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这些思考也是切合实际、富有见地的问题,是基层教育人扎实工作、谋求变革的结晶,十分有价值。有了这些问题,才有了改革的方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何从讲政治的高度办教育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再到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关于教育的论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面对这些宏观的论述,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把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作为政治学习的材料,而应将这些思想变成具体的教育实践行动。特别是教育行政人员和校长,不要认为这些思想距离我们很远,其实很多就指向我们的工作。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很多困惑无法纾解,一方面有现实掣肘的因素,但是很多问题都是我们学习不深入的原因。众所周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人”是核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切教育都要从人的发展出发,而且这个“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第二个方面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没有真正从个体的“人”出发,现在学校制度下是不是强调标准化、整齐化太多了,而真正属于个性化的教育并没有落实,比如我们的教学安排都是统一进度的,那么有的学生接受快,有的学生接受慢,这种教学是不是也没有体现立德树人的实质。当然立德树人的“德”,强调的是品德,更强调顺应天性,“德”在本源上就是顺应规律。

今天,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我国样本成为一种自觉追求,那么我国样本到底是什么样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对基层意味着什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如何理解?芬兰的教育为什么得到全世界认可?美国的教育我们学不来,日本的教育我们也学不来,在一个县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就是要解决好我们自己的教育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均衡的问题,解决了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解决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不是具有世界意义,所以解决好县域内教育的发展问题正是扎根我国大地办教育的要义,这不仅是理想,也是现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胸襟开阔了,我们的认识提高了,很多现实问题也会化为乌有。

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办教育

教育是科学,但教育是缺乏实证的科学,我们把那些诺贝尔奖成长的方法拿来培养人,未必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都在强调教育规律,但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教育规律。教育需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面对所有的问题,我们都要问一句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真实的。我们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到底教什么?教知识、教方法、教能力,都有哪些途径和方法?一节课结束,学生到底听进去多少,真正的学习事实到底有没有形成?有了科学的态度我们才会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比如学生负担问题,争论很大,各执一词。但是,学生到底需不需要机械记忆一些东西,所有的反复训练真的有害吗?《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的作者威林厄姆就论证了“大脑并不擅长思考”,“练习导致了行为的自动化,从而解放了我们的脑力”,我国学生数学能力强,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的乘法口诀朗朗上口。但是,刻意训练就一定能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吗?《可见的学习》的作者约翰·哈蒂提出,刻意训练只有解决了清晰的目标、学习者的动机、有效反馈三个问题才能改善教学。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思考过吗?

如何用务实的力度办教育

进入新时期以来,转变育人方式成为教育的一大任务,根本是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围绕这一任务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指导教育教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研学旅行、劳动教育、校外教育等新要求,这些文件和要求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那么,这些要求具体到学校的实施层面,我们又该如何把它做实,这就需要务实的精神。如果我们分析近年来各地的高考状元,就会发现,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这些学霸往往是有很好的生活习惯、运动爱好和广博的见识,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而传统的靠苦学、死学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了。有些注重应试的学校,甚至认为抓德育都会占用学生时间,只是应付一下,其实如果通过抓德育解决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习惯问题和学习心态问题,可能在提高成绩方面比多做几套卷子更有价值。

教育需要紧贴大地,但也要仰望星空;教育需要拼搏努力,但也要讲求科学;教育需要海阔天空,但也要求务真务实。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