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阶段,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走进了一个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着明显的认知偏差、逆反心理。同时,在实践时,难以切实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新形势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因此,以认知心理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模式是以认知心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教育人员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设计的综合性教育模型。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心理问题和原因的详细分析,积极构建认知心理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期为大学生实现综合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 认知心理模式 实效性

引 言

自十八大以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关注程度全面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大学与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同时也是大学生十分关注的内容。大学生想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吸收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课外创新活动,全方位锻炼身体、心理、思想与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学习并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因此,高校应全面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知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经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心理矛盾与困惑,使得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偏差。在适应新环境,确定自我认同感、应对学习压力、处理人际关系、毕业择业等各种决定性问题时,大学生经常会产生认知、情感或者行为上的冲突。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切实解决其心理问题,才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同自我,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把思想政治要求转化成内心需求。认知直接决定着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在成长时,会产生许多歪曲理念,通过不符合常规的思维方式面对挫折,影响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心理学家认为,对事情产生反应以及具体的程度,直接受人的认知心理影响。大学生产生不合理的信念及不正确的逻辑思维,会直接对其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产生直接性影响,进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心理问题

1.教育自身的错误认知

就教育人员而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各不相同,有认为其是升职升官的基础、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是政党进行思想灌输的载体。而大学生长时间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现实要求其应积极学习一定的政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在遇到不合理教育的时候,会感觉有压力,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然而,在升学和考核政治素养时,表现出来的则是“被迫接受”的矛盾情绪,以此产生的错误认知会逐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2.教育宣传的认知防御

以往,由于经过正规渠道传播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再加上好奇心所激发的情绪,大学生容易轻易相信太过夸张且不实的信息,使得在宣传先进事件和模范时,他们的思考与批判有时会缺乏理性,得出片面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感化大学生,促使其能够积极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但是,部分大学生总是对先进事件及人物产生质疑,还会否定其品质,以及模范的正向动机。

3.教育效果和价值的消极认知

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义的阐述,与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间缺乏默契,无法契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矛盾。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极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消极认识。只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牵涉,就会被判定为失实的说教、毫无价值的活动,即使有所参与,在心理上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行动上会不断排斥并慢慢疏远相关活动。

4.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社会现实,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变化无法密切结合,只能通过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灌输既定思想,难以对学生形成思想教育,创新性明显不足。教师利用的方式方法太过单一,尚未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依旧采用的是单调的、与实际相分离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能动性,难以使教育对象产生心灵与思想交流。[2]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模式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作为前提,以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载体,教育人员设计、构建的综合性理论模型与实践模范。[3]

1.有序安排教学内容

以认知发展与信息加工相关理论划分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情况和自身接受能力为前提条件,合理安排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在各阶段的身体与心理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设置与其需求相符的课程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向学生灌输正向的、容易理解的、积极的信息,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以自身既有知识为基础,重组相关信息,促使学习实现结构化与条理化,进而形成明确的认知结构,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提高记忆水平,有助于后续提取相关知识与信息。

2.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在认知心理中,图式理论认知在主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直接影响着主体在选择、加工、提取、记忆等方面的信息重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图式实际上就是动作结构与组织,其在相似环境下,因为重复得以迁移或者概括。[4]在认知心理模式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构建并优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图式,发挥其同化和平衡作用,促使学生利用既有图式同化更多的新信息。在既有图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状况下,帮助学生自行调整既有图式,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优化构建新的认知图式,实现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主动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其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亲自体验和感受,检验自我社会认知,通过改变行为,调整态度,引进新认知元素,去化解不平衡的部分,以此打消认知失调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4.官方微信的有效应用

其一,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使官方微信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适当增加感觉的刺激强度,实现推送消息封面的创新性设置,掌握注意保持效应,对图文消息进行优化编排,注意进一步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确保图文均具备一定的引导性。其二,充分发挥记忆和思维机制的作用,加强官方微信教育内容的引导力。调动情境效应,促使教育情境设计足够丰富和实用,加强理解与识记效应,细化加工相关教育信息,推动理性认知,确保叙事的语言合理性,全面掌握思维问题导向,提高问题的引导价值。其三,以网络认知特点为载体,提高官方微信教育方式的感染力。改变信息加工从众、浅显等问题,强化教育主体双向互动引导,熟练掌握信息理解的间接性与多元性,对虚实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完善与优化。其四,尊重认知结构差异,优化官方微信教育效果评价。掌控认知水平的发展性,实行分层次的评价模式,掌握认知积累与转变的过程,并作阶段性的评价[5]。

认知心理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向大学生传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关信息。大学是学生非常关键的阶段,是黄金时期。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强化自身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与历史,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应正确引导学生去发扬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性与自信心。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原理,帮助其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以及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正确指导大学生坚持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切实意识到自身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责任。

结 语

综上所述,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模式,可帮助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正确指导自身行为,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主要反映的是教师与大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认知,以认知心理理论为载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应在认知心理模式下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不断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意识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知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只有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晓晔、杨冬梅:《认知心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7期。

[2]黄宇鑫:《认知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科教文汇》2015年第9期,第7-10页。

[3]施春梅:《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模式的特征》,《吉林日报》2015年9月5日,第7版。

[4]〔瑞士〕 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 译,商务印书馆,1980,5。

[5]李小萍:《认知心理视角下高校官方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