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拟借鉴优质示范课程成功经验,通过对若干示范课程参评过程的反思,从课程构思、课程准备、课程实施三个步骤尝试构建一套基于任课教师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操作技巧于一体的计算机类基础示范课程的教学范式,旨在对示范课教学的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教学环节 教学目的 示范课程

课程授课形式多样,既有面对听众的课程授课,也有面对镜头的微课、慕课。既有充满挑战的示范课程比武,也有普通意义上的课程讲授。本文所讨论的课程授课,主要是指面向学生或受众,充满挑战的计算机类基础示范课程比武。

通过长期观察和摸索实践以及亲身参与该类型课程建设和优质课程评选,笔者认为,优质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取决于课程体系本身,更与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操作技巧三个要素密切相关,是三者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从完成优质示范课程授课的先后程序而言,上好计算机类基础示范课程,笔者认为可以从精妙构思、精心准备和精准实施这三方面分步进行。

1.精妙构思

要达到既有教学目的,又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那么课程构思必须是全局的。

首先,选定哪一节课作为示范课,要考虑本节课在整个课程理论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是概述理论为主还是实践操作为主,应该根据授课人授课风格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选择。

其次,要确定授课具体内容。要根据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设计,对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同时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选择恰当的例子达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教学内容的前后呼应等。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Excel函数混合计算的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了多个函数的概念和参数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内容,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本次课的目的不仅在于单纯的函数嵌套,还在于什么样的情景下使用多函数嵌套的跨表计算方法,所以,确定以“多函数嵌套使用”为题进行讲授。

最后,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选择。要如何进行问题切入和收尾总结?现场节奏如何控制?怎样表达才能保证课程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充分展现授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可以为示范课程的讲授奠定一个情感基调。我们的授课对象为高职学生,求知欲强,之前掌握了一些基本函数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将问题引入授课内容,以多种方式展示日常生活中运用到的函数计算,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多函数嵌套使用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Excel中数据处理的巨大魅力,从而启发学生针对不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函数混合计算。着重突出:(1)理解各个函数的功能,掌握函数嵌套计算的方法;(2)在复制函数过程中如何对参数进行正确引用,以达到简化函数计算的目的;(3)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深入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言必有据的严谨思维品质。

2.精心准备

一是物质准备。现代授课不同于以往传统授课,常常借助多媒体课件,再辅助必要的板书,使得课堂信息容量空前增大,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体现出多维度、立体感。因此,准备示范课程,必须要做好多媒体准备工作。在内容上,应紧紧抓住课程章节体系,突出重要知识点,忌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述基础理论,浪费时间损伤主题。在表现形式上,应坚持直接明了,忌采用花样多的动画和音效。在与板书的配合上,应精确设计,要通过板书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忌板书字迹潦草无序。

二是环境准备。环境是施展才能的基础平台。上课前应该充分做好多媒体、声效和时间控制等多种准备工作。比如,若示范课程在大讲堂或相对开放的区域(教室)进行,上台前要提前试播课件,提前打开空调或风扇,关窗以免外界声音干扰。这些事情若没有考虑周全,出现了不必要的干扰,必然会影响整个示范课程的效果。

三是心理准备。内因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首先,必须要坚持精品必胜的信念。既然推荐展示示范课,所讲授的内容理应是自己最有把握的,加上细致周密准备,效果必然好于平常授课。其次,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的信念。讲授者需要做的只是用最自然的状态将知识要点传递出来,没有必要考虑后果。最后,必须要坚持自然随意的信念。不管示范课程有多少受众,有多高级别的评委,表演者要做的只是演好自己的角色,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从容自如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四是身体准备。为达到最佳效果,授课过程中要精神、容光焕发、镇定自若。成熟的示范课程中教师是衣冠整洁、打扮得体,会选择与自己气质、当时的气温、甚至考虑采用与课程课件风格相适应的着装。

3.精准实施

一是要掌握好时间。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要达到教学目的,必须控制好时间。在讲义中要做好时间段划分,经验丰富的授课者总是事先分好启发引导、主体讲授和课程小结三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根据授课对象的反馈情况进行微调,总体做到张弛有度。

二是要调控好课堂气氛。对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而言,想要整个过程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是不太现实的。工科类基础课程的特点是逻辑严谨,通过演绎、推导、论证等方式告知或验证科学原理,不需要华丽的词语和夸张的修辞。即便如此,授课者也可以借用浅显易懂的实例来调节课堂氛围,加深理解。这类东西要少而精,不能冲淡了主题。比如可以在多函数嵌套使用这节课中进行如下设计。

(1)问题的引入(创设情境):先给大家提供一所高校的教师基本资料,随之产生出一个问题,即如何计算出教师的实际收入?

(2)引导:启发学生如何根据教师入校时间计算工龄,求出基本工资。如何根据教师职称和其他信息计算出各类津贴?根据已经求出的教师应发工资合计,如何对个人所得税分段进行计算?

(3)得出结论:对每个问题逐个选择需要用的函数,并且给出函数嵌套的基本计算公式。

(4)应用及思考:对于IF函数测试出的不同逻辑值返回相应的结果,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一次测试不能给出明确的结果怎么办?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一个函数值作为另一个函数参数的情况,为后续大数据处理的学习做好一定的铺垫工作。

三是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且兼顾语言精炼。绝大部分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理论、规则和结论的表述都很严谨和晦涩。为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讲授者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阐释,特别是对某些理论的具体应用,用自己的语言去揭示内在联系和实际操作。同时,语言还要兼顾精炼,即减少无用的口头语,使表述清晰,表达准确,逻辑通顺。一般而言,语气词的运用会降低语言的吸引力,应尽量少用。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反复使用“这个、那个、然后、但是”等,这些词常常导致指代不明,会影响受众对语意的理解。在语言语调的配合使用上,要有落差感和节奏感,不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要知道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是使学生产生睡意的温床。

四是要有相得益彰的肢体语言。授课中教师要熟练地使用肢体语言,配合抑扬顿挫、节奏感十足的语调,这会使教师的形象灵活起来,课堂的氛围也随之更生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演员的艺术舞台,也适用于教学育人的过程,要求讲授者对课程内容精准把握、理解和掌控。

五是要熟练使用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普及使课堂讲授形式空前多样化起来,其快捷便利和丰富直观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多媒体课件确实引人入胜,让人过目难忘,但是不少年轻的教师也由此产生了依赖。常常是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聚焦于多媒体而非学生,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可有可无,大大损伤了教学效果;如果一旦离开了多媒体课件的提醒和支撑,就完全乱了讲课的节奏。

六是要精妙地设计板书。课堂教授不是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不仅要动口,还要动手。板书是课堂讲授的必要表现形式,设计精妙的板书常使一堂课的总结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少年轻教师不注重板书,要么一堂课下来写不了三五个字;要么板书如医生开的药方,龙飞凤舞,不知所示;要么如孩童涂鸦,看不出重点;要么仅仅是对章节标题的罗列,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认真地板书,既简要列出课程的框架纲目,又精准明确每小节的关键词,使人通过板书就能回忆起整节课的内容,为课程小结打下完美基础。例如在多函数嵌套使用中可以先把每个函数的表达式和参数单独板书出来,最后通过讲解推导将完整的函数嵌套公式展示在黑板上。

七是要做好互动配合。课堂讲授不是大会报告和政策宣讲,不是我讲你听,必须密切关注效果,要进行互动。有经验的讲授者善于观察听众的微表情,善于感知课堂的气场和氛围,及时通过反问、自问自答、提问请答、诵读等多种方式,将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强调的内容上来,不自觉地去强化记忆。课堂互动反馈是教学效果的直观表现,没有反馈,则说明所讲的内容还没有被消化理解。讲授者应快速决定,是换个角度重讲一次,还是继续迅速往前推进。

八是要有完美的小结。总结是画龙点睛,固化认识,而不是画蛇添足,浪费时间。无论是九十分钟的大课,还是三十分钟的微课,都离不开完美的小结。通过小结,讲授者对整个课程进行快速回顾,既可以是对课程内容的整理和巩固,也可以是及时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纰漏进行补充,还可以借此提出新的问题,做好后续课程授课的铺垫工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在本例中可以对学生提出课后思考问题:为了简便运算,复制函数时候还有什么样的限制?计算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时候是否需要测试所有的档?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知识网络的创建,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

结 语

成功的优质示范课程的共同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知识点为基本支撑,强调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观点鲜明、手段合理,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融合。

参考文献:

[1]Siemens,George.“Connectivis: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Eleamingspace,http://www.Elearnspace.org/Articles/connectivism.hun.

[2]George Siemens:《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美〕西蒙斯:《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李萍 译,《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8期。

[4]张秀梅:《关联主义理论述评》,《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第44-50页。

[5]刘卫财:《关于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发展与研究》2008年第23期,第96-97页。

[6]刘义、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教育探索》2010年第1期,第88-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