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师是一个特别耗人的工作,它长年累月消耗着你的心神和身体;也有人说乡村学校条件艰苦、资源受限、环境太差,没有发展的机会。作为一名执教二十年的乡村教师,我不愿嗟叹岁月的流逝,只愿自己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

教师的温度来源于爱,因为爱是教育的基石

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把爱心真正用在学生身上, 尤其是班主任,没有爱心工作就无法展开。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班主任,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譬如这两年所带的班级,有一部分学生思想复杂,不遵守规矩。慢慢地了解情况后,才知道班里有十几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两个是孤儿,对于这些孩子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

班上有一个叫王梦雪的孩子,和奶奶、叔叔生活在一起,性格非常内向,一遇到事情就哭,平时也不大与别人交流。有一次,学生刘泽钰偷了家里一件饰品,在她爸的棍棒之下,说是把东西给了同学王梦雪。她爸一大早就气势汹汹地赶到学校,问王梦雪要东西,还报了警。王梦雪吓得只会哭,说自己从没有见过她的东西。我鼓励她实话实说,要勇敢面对。最后,经警方调查,证实与王梦雪无关。我不停地安慰她,并让几个女生也去劝导,王梦雪才平息了情绪。

但当王梦雪的叔叔了解这件事后很生气,觉得孩子受了惊吓,要告刘泽钰的家长。我积极地与他沟通,让他明白这件事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把它当成孩子成长的教训,从而学会直面挫折。随后我多次与王梦雪谈心,她终于走出了阴影。平时对她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予肯定。渐渐地她越来越活泼,也和别的同学一起玩了,学习上也有了一些进步。

其实,老师用在学生身上的爱心,学生是懂得的、理解的、珍惜的,不过需要一些时间。用“心”去理解学生,用“情”去温暖学生,心中有爱,这才是教师该有的温度。

教师的温度来源于成长,不断成长才能保持教育的活力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果停下脚步,我们将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所以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为此,我经常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课堂。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依据课文内容、寻觅生活痕迹。如学习韩愈的《晚春》一诗,我有意挑选在校园里杨花飘絮的时节来学习。一下课,学生就对着操场上漫天飞舞的棉絮吟诵:“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为了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我向学生们讲了王顺山的传说,激起了学生游览王顺山的兴趣。王顺山是有名的孝子山,山上到处是关于孝老敬亲的典故诗词。学生们在我的感召下纷纷去登王顺山,在实践中得到熏陶教育。

当讲到《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时,有一个学生说:“我们村就有人来隐居,居于陋室,制作古琴。”学生从上课的内容,联想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们根据身边的人和事写铭文,结果学生才思泉涌。我就把这些文章整理成册,配上插图、封面,做成了一本铭文总集。学生们群情高涨,深深地浸润在古典美的意境中。

尤其是在2017年3月底针对区政府开展的“王莽桃花节”活动,我在语文课堂上举办了以桃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了赏桃花、写桃花、颂桃花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围绕桃花写出了很多诗歌散文。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之后,获得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通过依托文本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们在探究体验中,对学习的兴趣日渐浓厚。学生的变化也让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为了与他们齐头并进,我不仅自己发表文章,还指导学生写作。这几年来,我辅导的学生作文散见于《当代女报》《语文导报》等媒体。

教师的温度来源于坚守,因为坚守是教育的保障

我认为的坚守,就是顺境时不迷失自我,不得过且过,逆境时不妥协,不放弃,要有破茧成蝶的勇气。

的确,如果教师的生活中只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找到创造的价值和乐趣,不能发现教育以外的美好事物,并尝试着去追求、去创造,遇上一点小挫折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那么,你就不可能坚守下去。

如果仅仅把教师这个工作当成了一个职业,满足于工作中不出差错,各项考核评估基本过关,工作环境、待遇等一般但还算稳定,那么,你也可能难以坚守下去。

教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做的都是平凡而实在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过得单一。只要敞开自己的胸怀,打开自己的视野,放大自己的格局,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聚集能量、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应对世界给予我们、给予教育的挑战。

不管从教多少年,对自己一定要有所要求,要求自己不沉沦、不平庸,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不断努力,才会获得坚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要保持温度,不断去刷新和挑战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才是教师真正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