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时代背景及内涵的剖析,指出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不同对象视角下的“工匠精神”价值标准,重点分析了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内容,包括校企合作协同办学机制研究、以“混合所有制办学”为突破口探索职业院校新的体制形式等,提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与运行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机制 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ZZ006),项目主持人:刘引涛。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就是要培育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2017年两会“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提出了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制造业强国战略,对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提出了强烈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理论研究众多,成熟模式缺乏。国内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主要有“2+1”“订单式”“厂中校”“校中厂”“工作站”“工作坊”“工作场”等。众多的理论概念研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两张皮、一头热的普遍现象,纠其根本原因是机制建设的问题。

当前,我国知识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很大,尤其是高级技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2016年全国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间的比例为1∶2。职业教育校企对接问题严重,阻滞了我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校企合作是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成为职教领域持续研究的问题。

“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工匠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化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的时代内涵随着各种职业属性及类型的增加而有了新的内容。传统的工匠,即木匠、石匠、铁匠等。而当代工匠的称谓已经泛化至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精英,即技术能手、技能大师、设计大师或某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技术应用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等。

在当今时代发展中,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融合文化要素、制度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教育要素等共同作用的一种时代精神。

笔者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比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结合行业发展形势,分析了现有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运行过程、培养效果、运行效率、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开辟了校企合作协同办学的新形式、新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应以建立健全“工匠精神”为中心,融民族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技术娴熟、工作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品德高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国家战略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尤其是面对国家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面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面对经济改革所产生的巨大人才需求,尤其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培育人的问题上从“会”向“精”过渡,从“学习态度”向“职业态度”过渡,从“劳动力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过渡。

2.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供给侧改革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部2018年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目的就是要增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服务国家发展深水区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价值标准

1.企业视角下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对企业而言要能够占据市场,获得利益,并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劳动力生产率。企业更多关注的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否适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关注的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业务及素质,尤其是“工匠精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但要具备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实践技能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尤其是转化到工作场所,以促进企业发展。

2.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承担育人责任的师资团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如下企业锻炼或参加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各级各类项目在助推师资团队发展的同时,需要定义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工匠精神”师资团队的价值标准。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主要是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水平、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匠人”,要具有“匠心”和“匠技”,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要努力开拓技术服务市场,提升自身在企业技术革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能力的提升是一所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较高的职业竞争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需要一所学校在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以及实践育人过程中形成标准,建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发展的平台,提供课程实践的平台,提供一流的实训条件及一流师资团队支持。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内容

1.“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办学机制研究

(1)寻求优化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笔者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比企业发展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各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运行过程、培养效果、运行效率、优势,以及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扬长避短,分析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源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优化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专业社团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的工作量和成绩,作为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

(2)探索完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体系的具体途径

继续探索完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体系的具体途径,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牵头成立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育人标准,共享社会资源,通过建立千企百校人才战略联盟,激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继续探索“引企入校、进厂办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校园对话或对接机制。试点由学校和企业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共建二级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和职工培养等服务。通过试点办学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活力和内涵建设水平,从而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3)试点跨区域的国际合作职业教育联盟

跨区域的国际合作职业教育联盟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创新模式。跨区域生产以及跨区域合作可以有效推动国际化合作进程,探索具有共同行业背景、专业背景的院校之间骨干互兼、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吸引国外院校优秀教师来我国交流或开展项目合作;跨区域的国际合作可以采用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三种方式,合作内容可从招生、就业、教学资源共享、研发或学术交流等方面,充分依托和探索与企业合作“走出去”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各级各类国际职教平台或职教联盟,加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快职业教育与世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主要是融合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国际化的课程标准与专业标准,以扩大我国职业教育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2.以“混合所有制办学”为突破口,探索职业院校新的体制形式

围绕“工匠精神”,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重点,主要探索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及职业院校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混合办学的新模式,研究探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合作的新途径。

(1)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主要实现形式

通过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企业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培养中深度参与,使“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和企业发展需求始终保持实时同步,探索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和职业院校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混合办学的新模式。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仪,加强职业院校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混合办学,加强职业院校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或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从而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建设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2)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试点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实现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混合所有制运行机制;企业参与办学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实训条件的企业化、工程化水平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校企协同的教育模式中建立“工匠”意识,在校企一体的办学环境中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在“专业教学企业生产一体”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和自我塑造。

(3)搭建校企合作办学新载体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性地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促使各项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可以从原来的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及顶岗实习向产业基地及创新创业基地过渡,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专家库”(特聘顾问、创新创业导师和客座教授),有效搭建校企合作的便捷通道,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以专业群服务产业圈,专业发展融入产业发展,在行业背景下综合考虑专业布局与发展,将产业基地及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学生岗位认知及实训、技术研发及创业孵化、社会培训及技能提升的协同育人合作平台。

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以“工匠精神”作为切入点,在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为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赋予新的内涵。

1.打造环境传承工匠精神文化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类型和素养的新要求,探索以“工匠精神”为中心,融民族文化、社会文化、自然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以培养尚德敬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结构基本趋于完善,但在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文化育人模式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文化育人需要校企之间加强交流,共建共赢。校企联合打造企业文化长廊、科技馆、企业家风采、文化大讲堂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和实体,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校园环境中,得到文化熏陶。

2.典型示范引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传递的是精益求精,是吃苦耐劳,是勇于创新,是敬业执著。新时代社会主义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学生的价值追求和时代标杆应该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应该树立个人对职业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文化,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弘扬工匠精神。比如技能大师走进校园,职业技能大赛走出国门等,展示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通过企业文化长廊、文化大讲堂、文化广场、企业实训车间等,建设具有传播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模式,打造崇尚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构建弘扬工匠精神的教学体系。

3.实施课程教学新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关键是将企业家、大国工匠、技能大师等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学校参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可将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引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引导和改进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充分使“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新理念。

4.构建项目研发综合体

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发展成立学生社团、协会或兴趣小组,以创新创业作品为契机,鼓励和引导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在专业实训室进行社团活动,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专业社团的发展,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充分将5S管理模式渗透到实训室管理中,将5S管理模式作为学生提升个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 语

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持续关注并提倡的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师资团队能力和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只有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将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洪尧:《“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第9版。

[2]周建松、孔德兰:《构建全课程立体化同向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11期,第41-44页。

[3]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