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高等教育政策,这项政策是以推动高校教育的应用型发展为目标,实际上是引导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实践化。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教育目的的落实都是与区域发展息息相关的,将高校教育融入区域发展,既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目标,又是增强区域发展动力和完善区域发展要求的体现。

关键词】高校发展 人才 转型 区域发展

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学科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高校这两项最基本的特征,形成高校发展的优势,才能切实将高校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当中。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都以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在这个理念下,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具有一致性。同时,在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高校教育和区域发展所开展的实践路径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将高校特色专业学科的发展融入区域特色发展当中

高校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高校将教育优势和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最明显的是高校对于应用型特色专业的强化和实践。在国家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这就要求高校将优势教育资源对接到区域发展的需求缺口。区域发展对于技术、专业的高要求和巨大需求,都直接引导着高校特色专业的精尖化、实践化。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应坚持以促进区域发展特色为导向,去引导特色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加强共建产业的合作机制和透明的交流机制,以区域发展下的特色经济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区域发展“智库”的作用,提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有效的智力支持,精准把握区域特色化经济发展的形势,找出特色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高校作为特色专业学科的教育者,能够将智力优势转变为特色经济发展的实践优势,以学科发展促进区域发展。

高校特色专业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所需要的学科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高校特色专业中也包括人文学科类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促进区域文化和人文教育的功能。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区域发展中能够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文化发展。同时,高校特色专业学科的教育与发展,能够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产业转型、调整,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高校对特色区域文化专业的发展,适应了区域发展的文化需求,能够促进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特色文化专业能够使得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在深层次上实现融合发展,以优秀的文化精神力量促进高校和地方的共同繁荣。

2.高校发展创业机制、实践机制,引导教育融入区域发展

高校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上,应保持与当地区域发展的一致性。高校在加强学科专业学术性的同时,应引导教学与地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联系,发现学科专业的应用性,积极开展专业实习,并将学生专业实习的情况引入教学评估和教学的应用发展当中。高校对于学科的应用性发展,离不开学科专业对于社会服务的功能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训练与应用中,以实习、就业为实践方式,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在自身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区域发展创造出社会化价值。

加强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需要发挥高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联动效应。高校在积极推动学科的应用化、实践化的同时,地方应以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条件的支持去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应用转型,以适应区域发展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以实践为手段和效果,高校积极发展创新应用型学科教育和产业发展,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投入到区域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创新、社会建设创新中,实现高校和区域的合作发展。

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机制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知识资源显性价值的转化,我们不评判知识的现实性和精神性,但是对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而言,对于高校资源最有效的开发就是以实业形式去充分发挥教育和教育资源的经济效益。

3.培育创新实践型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实践意识,以服务奉献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学习专业的价值理念,只有充分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生存的能力,这是学生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障。在引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中,要加强学生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主要途径是高校完善就业渠道,保证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当地企业发展需求的透明度,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趋势,不断调整专业的招生数量和培养方法。

高校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是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供给保障,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又反向要求于高校教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未来区域的发展趋势是知识型经济和绿色经济,如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这些行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但人才的质量却很难量化,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要求下,学生的能力已不再是简单地从学习到工作应用,而是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化。

在专业化前提下,高校学生也被赋予是文化人才,区域发展下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新的高校文化人才的不断涌入,提供新的知识动力,高校应正确认识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积极开展文化实业的创新性教学和实践,培养高质量的文化产业人才。另外,高校学生也承担着建设区域发展文化的重任,高校及学生依托丰富的智力资源,应该也必须要引领区域发展的价值观建设和文化建设,高校应积极引导学校教育对地方区域文化的关注,增强学科尤其是学校人文学科与地方文化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考察、调研,进而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的物态价值和精神价值。

4.促进高校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如何将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相融合,需要国家政策性的引导和扶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如“以创新促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等政策,这些都在一些方面实现了高校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联性融合。“以创新促发展”能够引导高校教育的教学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将高校专业知识转化为可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发展的积极力量;“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化了高校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能够促进高校发展的产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在这些政策基础上,需要建立起协同发展机制,以政策性鼓励推动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相互扶持性,在功能和作用上实现互补,并且建立管理平台,整合高校与当地的资源调配,发挥区域内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机制应是开放的,高校的专业学科发展可以来自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商业性目的,遵循这一原则,高校教育可以承担起具有社会性和营利性的科研任务。一方面,它来自于社会、政府、企业的大量资金,很好地解决了科研费用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开发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社会、商业当中,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最大化功能。此外,协同机制是具有针对性的,所谓针对性,就是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区域发展都要遵循一个目标或者一种条件,协同可以是国家政策性的推动,也可以是当地社会和高校发展的阶段性选择。但无论是怎样的目的,协同机制都是针对高校和当地发展的最大化优势来实现的。最后,协同机制必须是整体性的。协同发展不单单是为了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更是为了文化维度、资源平等、可持续发展等一些要素的实现。实现高校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机制,实质上是打破了发展的地域性限制、行业性限制,追求在社会大框架下的优势互补和优势协作。

参考文献:

[1]罗兴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40-42页。

[2]张继平、熊德明:《地方高校转型对接区域发展:内在逻辑、核心内容及实现机制》,《理论月刊》2017年第8期,第95-98页。

[3]张根友:《新常态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再思考》,《江苏高教》2016年第6期,第47-50页。

[4]倪好:《美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亚利桑那州南部的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第7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