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高职教学中非遗民间美术传承的工作坊制研究”教改项目为研究切入点,以陕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为核心,以凤翔木版年画为项目主题,比较包豪斯工作坊制与中国现当代工作室制、工作坊制之间的异同,尝试分析并探索适合我国高职艺术院校非遗传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包豪斯 高职教学 非遗传承 工作坊 工作室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教学中非遗民间美术传承的工作坊制研究,项目编号:17GY034。

包豪斯(Bauhaus)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在两德统一后其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它的成立不仅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更对世界现代设计及相关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西方设计领域所培养出的设计人才更接近于艺术家,而非市场现实所需要的设计师。对此,包豪斯大学根据工业生产大发展的需求设置了多个工作坊,该工作坊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教室,又是师傅带领徒弟进行技艺实践的理想场所。工作坊的运行充分地将工艺、技术、艺术融为一体,并形成了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

1923年,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并将“双师制”与“工作坊制”引入课堂教育教学,开设了通识理论课、艺术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等课程,而这些课程便是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雏形,即“工厂学徒制”。学生在包豪斯大学学习的三年半时间里,首先要完成“基础造型”“材料学”“工厂原理与实践”三门课程的半年预科学习,在具备一定的造型和技术基础之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素质,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后三年的“学徒制”学习,并为成绩合格者授予“技工证”。其中,部分择优录取的、进入研究部的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包豪斯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①。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可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充分融合,使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职业更为高效地形成紧密、完整的知识与技能框架。

反观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中盛行的工作室制,多为“基于市场常态工作过程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实践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准工作’的形式,采用项目流程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其教学方式有所改进,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准,符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客观诉求。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弊端,最明显的莫过于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设定。除此之外,高职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一味遵循旧制,没有形成符合高职类特定专业方向的实践课程;高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多流于形式,没有和一二年级的课程形成详尽科学的体系化教学模式,整体的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和专业特色,不同类别的课程之间没有形成良性连接,加之专业理论课程的严重缩减,使学生在校三年间的专业学习既缺乏审美培养又欠缺扎实的专业实践。这些问题使得刚刚走上职业岗位的毕业生在由专业能力向职业技能转变的过程中因欠缺职业综合素养的累积而力不从心,以致于在入职初期的一两年甚至三四年间仍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基于此,我国虽大力提倡包豪斯职业办学理念,而就实际应用和实施情况来看,仍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良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较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家人社部要求大型企业集团和技工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院校基础作用,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高水平的技能实训等公共服务。我国各省、市、区县等各级逐步积极响应,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于2018年成立“陕西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研究中心”,与系部大师玉雕工作室相辅,以非遗技能专业特色的传习为核心,结合学院高职艺术专业设置,同时建设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及若干工作坊,有效快速地传承非遗技能。工作坊的形式和结构将引入传统学徒制,初步建立师生互选体系,切实落实并充分发挥职业教学的技能性和灵活性。此项工作对探索高职院校建设非遗技能工作室、工作坊的运作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并为日后调整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架构建立了必要的实验基础。同时,从宏观架构上与项目流程工作室制形成互选交融的合作机制,形成一个有机而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又促进了工作室制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学院在现有工作室制度的基础上,根据陕西非遗文化特点,依托学院美术系“陕西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研究中心”,以及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发展,逐步加强了工作坊建设的力度。导师队伍由院内系部导师、企业导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院内系部导师一般为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且必须具备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方面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院校、企业、行业兼顾。在学生选择方面,在高职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时开展选拔工作,选拔方式为师生互选,并结合专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的综合意见,最后由工作坊负责导师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学生名单。工作坊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应采取理论结合实践,将当地非遗文化特性、发展前景和学生学情紧密结合,展开实事求是的探索和调研。以凤翔木版年画课程为例,主要采用单元化课程设计模式与项目流程工作室制相结合的模式。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发售的作坊。学院“陕西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研究中心”将与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合作,制定与这一行业相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注重教学成果的同时,更加彰显了地方非遗文化的特色。教学形式较其他课程的教学具有非遗的特色,呈现多样性。诸如,教授式、研讨式、讲座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此外,项目课题组将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包豪斯工作坊的课程模块,打破传统“本科式”的课程进阶模块,综合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的授徒形式,将通识理论课、艺术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与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密切结合,形成突出专业特色、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型课程体系。

同时,在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依托背景,传承文化”,切实贯彻师徒制和工作室流程制,在凤翔木版年画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和理论,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陕西本土风情融入其中,作品应更加注重凸显汉唐民间厚重、粗犷的形式美,充分发挥两汉工艺美术中特有的自由活泼和灵动瑰奇。当然,在此基础上,如何推进凤翔木版年画的创新更是该工作坊成立后的工作重心。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是艺术的生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路径向来是业内人士讨论的中心,迄今为止,我国多数非遗产业或相关手工艺均处于崇古迷古的滞后状态。传承固然重要,但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外在诉求亦是其存续的命脉和根本。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必须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产品,才能更快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凤翔木版年画的人物表现为例,历经千年文明和工艺发展的洗礼,传统民俗和神话故事是其主要载体和核心内容,造型特点仍出自当时的民间艺术形式或特殊时代的文化艺术语言,近年来更难脱离模式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且充溢着多媒体元素的时代而言,显然是心有所求而力有不逮。因此,在该工作坊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如何将符合新时代人们对于民间艺术的内在心理诉求具象化,由探索走向实施,由实验实践步入正规建制,由一味模仿转向形式创新,融合现当代装饰语言和文化内涵,力求创建出一系列与时代、时风、民情等相符相糅的年画人物造型风格是该项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继而,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亦应以此为准绳。

此外,较之同类产业中的杨柳青和桃花坞,更应从突出地域文化入手。众所周知,杨柳青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其中,杨柳青因其笔法细腻、人物造型秀丽、色彩明艳而著称。凤翔木版年画则以笔法刚劲粗犷、人物造型夸张威猛、色彩饱满明丽而显得传神且富有张力。除却工艺技法方面的独树一帜,更可从地方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入手。诸如,作为秦地秦人的重要精神生活食粮之一,秦腔的风韵和形式美无不深刻生动地融入本土民间艺术的骨髓与命脉之中。然而,近几年的高职教学仍然缺乏丰富的地域文化根基,且其整体模式与知识构架倾向于高等院校的板块制,尚难做到学科建设的多元性、职业性和灵活性。在非遗传承的教学工作中亦多容易流于形式,诸多教学环节实则为高校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的延续。基于此,在此次教学探索中,如何将秦腔的艺术形式融入凤翔木版年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将会成为一个崭新的尝试。继而,使凤翔木版年画在艺术内容和表现方面注入古老而新鲜的文化血液,真正做到借古“开”今。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并且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由此可见,国家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其作为国粹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基于此,陕西省凤翔木版年画在画面内容、表现形式、艺术内涵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应与秦腔艺术紧密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应表现在艺术形式本身,更应渗透至教学的合作和衔接等方面。以工作坊为例,与秦腔教学相结合的授课环节,一方面可普及秦腔文化,切实使之走入课堂,增加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秦腔艺术与凤翔木版年画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结合,传承并引导学生创造出符合当代多元艺术风格的民间工艺作品,为高职教学中非遗工作坊制的发展开拓出新的改革思路和可持续上升的空间。

综上所述,通过《高职教学中非遗美术传承的工作坊制研究》的展开,分析和研究工作坊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成果等方面,有助于鼓励和促进陕西其他非遗项目工作坊的工作开展,尤其对保护传承非遗方面有着积极、深远的社会影响。

注释:

①曹雪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原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

②刘慧敏:《工作室制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研究》,陕西省教改项目,2015。

参考文献:

[1]朱大发:《包豪斯的作坊对当下设计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启示》,《齐鲁艺苑》2012年。

[2]杜鹏:《从包豪斯的“工作坊”到现代教育的“工作室”——新办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度的探讨》,《艺术教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