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让人堪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态势。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培养“双创”人才的要求已严重不符,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双创”人才的历史相对较短,缺少丰富的经验。因此,有必要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开展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双创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因为如此,目前高职院校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迎接巨大的挑战。新技术和新思维的不断更新与高职院校培养低水平人才形成了显著对比,导致企业与学校严重脱轨。怎样在培养“双创”型人才中科学利用“互联网+教育”,是打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1.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来,大部分“创客”如社会人士、科技人员及大学生等,踊跃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实践中。目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凭借“互联网+教育”与学生共同创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热情,引导学生走上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就业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若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效结合实践,提高就业率,做好迎接市场挑战的准备。

3.获得精神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共赢

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拥有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学校可以凭借双创教育引导学生自由创新和创业,不断超越自我,展示自我风采。

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1.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的意义

当前,很多高校在积极进行扩建扩招,自身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其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无法投入充足的资金与精力。很多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另外,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忽略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仅关心是否通过考试,能否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学校、教师轻视创新创业教育,限制了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2.尚未形成恰当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逐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未改变人才培养的现状。首先,社会和学校制定了很多政策保障“双创”人才培养,但这部分政策之间缺乏必要联系,无法产生一套促进“双创”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其次,国家与学校组织了很多与“挑战杯”类似的创业活动,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但这部分活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不能认清比赛的意义,只是盲目收集资料。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明确的目标导向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了。但由于缺少明确的目标导向,高职院校只是缓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在教师考核体系中,未联系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在增减薪酬及晋升职位时,没有结合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以致无法激励教师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方面,学校一般根据学生课程内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未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加强“双创”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都有着独特的气质与天赋,他们渴望自由的启发性教育。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

当前,高职院校应突出“以学生为核心”个性化理念。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是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发现自我,给学生彻底松绑,为学生提供真正的自主和自由,有效改变被学习、被教育的现象,创造千姿百态的人才培养新局面,追求多样化的教育生态,为每个高职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挖掘他们的内部潜力。

为适应“互联网+教育”,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挣脱工业时代人才培养理念的约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个性化培养理念。在创业精神方面,重点培养高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与企业家精神,使学生善于利用企业家的眼光与互联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并在学生个性化成长、学习和培养中始终贯穿创新创业精神。

2.建立“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自校园出现“互联网+”后,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学科壁垒逐步消失。高职院校要拥有个性化、移动化与智能化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达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需从以下方面建立课程体系。

(1)智能形成创新创业的课程目标

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建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需求,强化学习体验,减轻学生认知负荷,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与人机交互技术,将智能动态课程目标提供给学生,并结合学生个体特征、基础水平、学习爱好、学习情境,整体分析学生心态、思维、学习创造力等。

传统的课程目标忽略了学习者的兴趣及“双创”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课程学习外在动力功利性显著,自身学习内在追求存在较强盲目性,加之课程学习严重背离实际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而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中心是学生兴趣,学院应结合创业项目或实际问题,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并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互联网+教育”有效融合,一定程度提升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水平。

(2)自主选择“双创”智能课程平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选择权,鼓励年轻一代发声。标准驱动的工业时代,设置相同课程的优势逐步衰退,劣势更加显著。比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却被迫接受相同的课程设置、相同的课程结构,不能与电子商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相符。因此,课程设置过程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大数据时代为“双创”人才培养创造了机会,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实现途径,国家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培养“双创”人才提供了较大支持。比如高职院校凭借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发“双创”个性化智能课程平台。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与实际问题安排主题,智能课程平台对学生需求能够迅速响应,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可自由选择的智能课程学习体验单。

(3)动态生成“双创”个性化学习内容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使其顺利完成现场教育。而传统教学技术划一性学习内容,不仅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还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双创”环境下,动态创造个性学习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符。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天赋建立学习中心,自主研究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开展思想交流,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动态学习内容,使学生获得有趣的学习体验。

学校可采取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情与教情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动态内容,利用个性化“双创”学习内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推动考核形式的改革

传统课程考核体系中,对学生知识理论水平考核较重视,忽视了考核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中要积极改革考核内容与形式,侧重对学生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进行考核。在课程考核过程中,科学设置“双创”学分,并通过“双创”学分取代课程学分,其中课程知识创新、自主创业等都可以提供“双创”学分,结合创新课程知识程度对学分进行量化处理。

4.增加校企的合作力度

高职院校积极推广“互联网+教育”模式,全面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专业课程,为培养“双创”人才提供了网络工作空间。2015年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代表着我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高职院校应为学生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学习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是主要内容,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功与否的标志。校企合作有很多模式,包括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等,通过企业优势资源全面整合,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一个合理化的平台,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不仅将创新创业平台提供给学生,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创业资源,有利于为企业储备大量优秀人才。

结 语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十分艰巨,需要具备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思想,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进创新创业制度,基于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项目,促进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并不断改进考核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第162-164页。

[2]张立付、周旭、杨世勇:《“双创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辅导员职能探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44-46页。

[3]张鹏飞:《高职IT“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31期,第90-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