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彩画“实验性”是现代水彩画在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及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型探索,实现了多层次、多元化、多维度的融合,在现代水彩画艺术中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高校水彩画“实验性”教学应深入探索发展之道,将传统水彩画技法作为水彩画“实验性”教学的基础,紧抓水彩画本体语言,深入发展水彩画技法,丰富中国水彩画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高校 水彩画 实验性教学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有着极强的西方艺术格调,在西方被称为“贵族艺术”。水彩画进入我国后,之所以能被广泛认可与接受,除了艺术文化本身强烈的渗透性与吸引力之外,还与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高校开展水彩画“实验性”教学时应紧抓水彩画本体语言,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种艺术语言的融合,拓展水彩画艺术的发展之路。

传统水彩画与现代水彩画的辨识

《英国水彩简史》中对早期水彩画有着这样的描述:所谓水彩画,就是以水与颜料调和后绘制的图画。因此,可以说水彩画是人类绘画史上的初始之作。水彩画始于欧洲15世纪末,最早涉足水彩艺术的德国画家丢勒,将水、颜色粉、阿拉伯树胶进行调和,创作出最初的水彩画,他的水彩画展现出强烈的写实性与诗意。18世纪中叶,水彩画艺术家开始从自然界获取绘画灵感,水彩画从草图向完整的作品转变。在英国,水彩画艺术初步成为完整独立的画种,其用色不断完善,绘画领域不断扩展。保罗·桑德比作为“水彩艺术之父”,不断尝试新的颜料与绘画技法,将水彩画技法推向了全新的领域,含蓄的色块、软密的技法奠定了英国水彩画的古典风格。19世纪,英国画家透纳以雄浑的笔调,纯熟的技法,明艳的色彩将水彩画艺术引领至色彩冲击强烈的新领域。被誉为“世界风景画巨人”的康斯太波尔则以黑墨作画,冲破了以往水彩画的风格,用色大胆,色调对比强烈,风起云涌、奔放洒脱。20世纪初,西学东渐,水彩画艺术进入中国,作为舶来画种,水彩画能广泛传播于中国大地,其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我国传统水墨画在绘画载体和用料上与水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长期受水墨画熏陶的中国人,对水彩画有着莫名的亲切感与熟知感。第二,水彩画在笔、水、墨的运用技法上,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通,与中国人的绘画习惯相契合。第三,水彩画以画传意的艺术表现效果,与中国人的绘画艺术中的抒情达意思想相贯通。水彩画进入中国后,国人将水彩画传统技法与水墨画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特点,兼具水彩画艺术精髓的水彩新体绘画,这种融合使水彩画得以长久并愈加繁荣。首先,吸纳西方传统水彩画的艺术精髓。1864年,首个水彩画教育机构在上海徐家汇成立,由西方来华人士执教,主要教授西方传统水彩画技法。其次,水彩画在中国大地的成长,必然要深植于中国艺术文化土壤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影响,中国画家在使用水彩画技法的基础上,将中国画的“形、神、意、蕴”融入其中。如,李铁夫、李叔同将水彩画技法与中国画形式相结合,创作了具有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底蕴的“中西合璧”式水彩画。近代,各类美院的成立为我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关广志、李剑晨等水彩画教育者在教学与创作上,沿袭了英国水彩画的传统技法,将中国水墨画中的“诗情画意”“传情达意”“神形合一”等融入其中,创作出的水彩画既保留了笔法酣畅淋漓的技法精髓,又具有中国画的传统文化意蕴。从中国传统水彩画发展可见,水彩画的发展是外来艺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稳而不乱的艺术体系。

现代水彩画“实验性”教学的发端与演进

20世纪末,已然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的水彩画艺术开始广泛融合中国绘画技法与绘画艺术思想,其视觉效果与艺术彰显力愈发凸显。一方面,在绘画技法上水彩画艺术家不断创新,以写实主义语言特点展现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抑或以自我心理变化展现个性艺术形式,凸显唯美主义艺术绘画倾向;另一方面,水彩画艺术家在保留自我个性的基础上,迎合了市场的需求,由此,水彩画的现代艺术步伐持续加快。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中,水彩画与各门类艺术的渗透持续加深,本体语言愈发细化,形成了一门渗透着多元文化、活力旺盛的现代水彩画“实验性”艺术形式。

那么,何为“实验性”呢?究其根本,实验是对不确定情况进行实物类探索的验证,即实证探索。水彩画艺术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法、新材料、新绘画语言的应用正是“实验性”的表现。

水彩画“实验性”教学者推崇的是内涵更为丰富的水彩画概念。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思想观念多元化,水彩画艺术也不拘一格,从绘画材料到绘画技巧都在不断改变。如在绘画用料上,可以增添中国画颜色、水粉颜色等,还可将油彩、石膏、布料、金属等引入其中,以增加局部视觉效果。在高校艺术教学日益丰富化、多元化的今天,“实验性”教学无疑是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这不仅丰富了水彩画教学形式,还深化了学生对水彩画艺术的认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了水彩画技巧,激发了学生水彩画艺术的创新思维,对提高高校水彩画艺术教学效果大有帮助。

高校水彩画“实验性”教学实践探索

1.绘画材料的积极尝试

水彩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绘画材料,绘画材料是绘画的基本载体与介质。在水彩画“实验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出发,带领学生认识绘画语言的精髓,把握不同材料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美学价值,使学生学会利用不同材料控制绘画形式,明确不同材料表达的文化意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材料展现造型语言、色彩语言中表达与自身的内心感受,从而创新水彩画绘画模式,丰富水彩画艺术语言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在日常教学中,水彩画常用的是水与颜料混合而成的方法和水彩混合后加入其他材料的方法。其中,水与颜料混合而成的有:喷水法、冲流法、流淌法;水彩混合后加入其他材料的有:遮挡法、拓印法、刮擦法、吸色法、油水法、撒沙法、油蜡法等,不同材料将使用不同的技法。

2.灵活绘画语言

现代高校水彩画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还要带领学生掌握绘画的真谛与精髓,不是单一地以水与七色作为介质,而是将多门语言融入其中,打开更为宽广的水彩画艺术世界,增强水彩画艺术的包容性,给水彩画创作者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水彩画艺术创作的跨越式发展。现代高校水彩画教学不再是教条的传授,而是创新性的引导,这与水彩画“实验性”极为契合。一方面,现代水彩画教学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技术,以技术成就艺术表达,但艺术表达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即技巧进行修饰与完善,培养学生尝试、观察、创新的能力,使其可以敏锐观察周遭的万千景象。另一方面,水彩画的根本在于以画抒发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必定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因此,水彩画在技巧上既有基本规律可循,又不必固守所谓的规律,将绘画技巧、习惯仅作为表达情感的介质,在绘画中可以恣意挥洒,尝试新的手段与技巧,无须考虑是否合理或符合规律。因此,利用水彩画“实验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灵活地掌握绘画知识与技巧,摆脱模式化教学的桎梏,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发展。

3.充分体现民族特色

在未来的水彩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使水彩画民族特色得以呈现。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各自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上述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及民族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形成独特的民族特色。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与其他民族相比,哈萨克族独特的歌舞形式,成为了其民族的主要特色。因此,在创作哈萨克族水彩画时,不妨将歌舞元素纳入水彩画当中,使观赏者能够根据上述元素,了解水彩画创作的文化背景,使水彩画的吸引力得以提升。除歌舞外,创作者还可以将民族服饰特色元素纳入创作中,以此展现色彩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使哈萨克族水彩画的民族化创作特征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4.丰富表现手法

积极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可以丰富水彩画的内容,使水彩画的灵魂得以体现。各类表现手法中,写实手法是哈萨克族水彩画创作以来所运用的主要手法。为使该艺术形式能够得到传承,现代艺术创作者应避免将写实特点排除在水彩画之外,以免导致水彩画的民族特征无法体现,但单独利用写实的手法同样难以达到提高作品吸引力的目的。此时,创作者可借助他人的创作经验,通过对画面明暗、色彩比较以及对各景物比例的调整,增强作品的可观赏性。例如,可采用明亮的色调,表达人物欢快的心情,利用鲜艳、丰富的色彩,表现哈萨克族牧民丰富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对景物比例的调整,凸显画面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民族化水平。

5.融入个人情感

将个人情感融入艺术创作过程,是凸显艺术作品灵魂的主要途径。哈萨克族水彩画通过对不同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品的灵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未来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同样需要借助哈萨克族水彩画的创作经验,将个人情感体现在水彩画中,在提高水彩画民族特色创作水平的基础上,使其内涵得以丰富。例如,当创作以丰收为主题的水彩画时,可将大面积的金黄色充斥在画面中,利用鲜艳、明亮的色彩表达丰收的喜悦,表达创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对人物动作以及相关事物的刻画,使观赏者通过作品的特色,了解水彩画所属的民族,使水彩画的创作特点及对观赏者的吸引力能够得到体现,让以哈萨克族水彩画为代表的各民族艺术能够被传承和发扬。

结 语

水彩画本体语言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其教学应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融合、探索。水彩画艺术“实验性”是传统教学形式的创新与突破,通过灵活运用现代工业绘画材料,创新绘画语言技术,既遵循“拿来主义”,又保留艺术传统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孝荣:《水彩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2]蒋悦:《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8。

[3]冯菡子:《关于广东水彩画教学存在问题的探究》,《美术》2017年第8期,第136页。

[4]杨慧敏:《技法与修养:高校水彩画教学探索》,《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7卷第1期,第141-144页。

[5]徐川克:《当代水彩画教学改革探究》,《大舞台》2015年第9期,第197-198页。

[6]吕旸:《高校美术专业水彩课教学改革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25卷第3期,第305-306页。

[7]李国达:《关于我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与思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30卷第7期,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