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是一个非常适合作为教育讨论的电影案例,简直是为教育量身打造的。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卖印度神油的小老板程勇,被一个白血病人相中——恳求他去印度买治疗白血病的低价药。程勇怕蹲监狱,开始并不敢去,但是后来他父亲病重,需要几万元治疗费,这样,逼得他铤而走险,于是真的去了印度。哇,印度这种药真是便宜,在中国,正版治疗白血病特效药需要几万一瓶,而印度仿制药只要500元一瓶!于是他就成了这种印度仿制药的中国代理商。结果,这种仿制药帮助了很多白血病患者渡过难关,他也赚到了很多钱。但是程勇意识到这有被判15年刑罚的风险,于是,放弃了这个代理,拿着赚到的“第一桶金”开了个厂。但是,跟他一起卖药的好友吕受益由于缺药自杀了,这对程勇造成巨大震撼,这些病人没有药只能等死啊!于是他重操旧业,但是这一次,他只卖500元,贴钱做公益。程勇的小舅子是个警察,他专门负责调查假药案,他看到了假药固然伤害到正版药利益,但同时救了很多病人。要不要继续调查下去,他内心也很矛盾。最后,程勇还是被抓到了,庭审后,被判刑5年。入狱途中,戴着口罩的白血病人夹道相送……电影还没有色情与暴力,真是照顾到了未成年人,非常适合学生观看与讨论。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主题对学生是很重要的,值得讨论:

第一个主题:道德两难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孩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如受奖励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习俗水平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指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作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公众需要的便应遵守,如果不适宜,就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

科尔伯格提出了一个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科尔伯格向被试者提出问题:海因兹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

通过被试者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可以看出其道德发展处于什么水平。

《我不是药神》作为中国版“海因兹偷药”,非常有利于科尔伯格理论的本土化,学生们对《我不是药神》的中国故事理解起来不是很难。

我们可以带学生讨论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待程勇违法救人?

对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会说,买仿制药,警察会抓人的;有的学生会说法律不可违反,否则是会被制裁的;有的学生会说宁可违法犯罪也要救人性命。

上面这些回答就符合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回答问题的孩子处于什么阶段。三种水平还是有明显阶梯差异的,第一种水平服从权威取向显示的道德层次就比较低,当孩子们看到第二种和第三种水平之后,就会意识到——竟然还有这种选择!这样,为孩子开启了一扇自我审视之门,以后遇到两难情况,他们就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抉择。

我这里还要提醒,第三种水平有相当高度,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你选择了救人,就有被法律制裁的风险。你要勇敢承担这个风险,才能作出选择,采取行动。这是这个水平的实质!《我不是药神》非常符合真实世界,最后程勇被判刑5年,这还是按照法庭考虑了他的动机之后的判罚。所以,道德发展达到这个水平就是:我选择这样做,我承担后果与责任。

第二个主题:公平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讨论这个主题,主要任务也就是认识“公平”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中学生,他们需要走向理论和实践的复杂。能看到事物的复杂性是一种高品质思维。

白血病人需要特效药,但真药特别贵。很多病人因此无法长期买这种药而离世。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就是一种我们社会所追求的公平,病有所医,是一个好的社会所需要的公平。

但是假药对真药却有极大的损害。据悉,瑞士白血病特效药“格列宁”的诞生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公司前后投入了800亿美元来研发。此药获得过5次美国最高医学奖,专利保护达到了20年。如果不保护真药,那么,新药研制难以为继。“格列宁”如此有效,真的是对人类极大的贡献!如果真药得不到保护,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如果不研发出特效药,就会造成更多人的死亡。这比卖仿制药救人的分量如何?哪个才是更高水准的公平?

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个体开始,到群体,然后到整个社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方向,也是整个社会所努力的方向。电影呈现了卖假药的人是如何救助白血病人的,但同时其他人也是在努力,只是没有产生显著效果而已。程勇这样的角色,相当于一个先头兵,冲进去救人。后来整个社会震动了,于是国家和政府开始认真关注这个事,开始想办法加速引进新药的速度,大幅降低新药的关税。公平的实现,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学生们在讨论中,会不断地深入思考问题,既可以看到病人的痛苦、救人者的伟大,还可以看到问题解决需要全社会关注,制度优化。

第三个主题:如何理解信教

帮助程勇卖假药的有一个刘姓牧师,他也是白血病患者,也想帮助其他患者,但是程勇让他用英语联系印度假药厂家,一起卖假药,这有悖于教法。

程勇说:“你是信教的,上帝说了,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旁边吕受益说这是佛教里的话。这样,几个人,就把几个宗教混到一起,讨论如何卖假药,宗教教规与内心律令形成巨大冲突,如果上帝或者佛不来救这些病友,谁来救?如何救?

宗教,在本质上是自渡渡人。那些创始人在后来被赋予非凡的力量,被神化。一个人信教,以前是皈依上帝或天神这些绝对意志,现在呢,可不可以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崇拜外在到寻找内在的力量?

《我不是药神》里刘牧师参与卖仿制药的行为,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与转化。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们探讨,宗教如何发展进化,适应这个社会;宗教如何从服从外在到遵从内在。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在任意场所,任意时候,都适合与学生(孩子)一起讨论,怎么讨论都行。讨论也不一定要有什么结果,有些东西,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他们脑海里引起关注与思索,就是成功,总有一天,他们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