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老师!是您教会了我看书写字……”“我的孩子会叫爸爸了,感谢您让我在有生之年听到渴望了11年的声音!”这些年,每一封学生和家长的来信,党红妮都像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党红妮所在的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140多名听障、智障学生,他们来自全市6县1区的贫困家庭。这些孩子穿衣脱鞋、说话识字,都要老师从零开始手把手地去教。所以,在党红妮看来,比起鲜花和荣誉,学生的进步才是最珍贵的教师节礼物。

是老师 更是妈妈

1999年,做了5年小学教师的党红妮,因教学能力强,来到师资短缺的特殊学校“支援”。

站上讲台,面对这些孩子,党红妮有些手足无措。虽然自学了比砖头还厚的《中国手语》教材,可自己打的手语学生还是看不懂,说的话学生也听不到,别说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那段时间,她急得嘴角起泡,溃烂了整整一个月。

然而,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让她留了下来。党红妮暗下决心,她要让这些折翼的天使重新飞翔。从那以后,她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着这群学生。学生自理能力差,她手把手地教他们刷牙洗脸、穿衣戴帽;学生腿脚不灵便,她扶着上厕所、搀着做康复训练;学生生病,她第一时间带去求医问药、悉心护理;学生家庭贫困,她千方百计寻求资助,解其燃眉之急。

2015年10月的一天,学生小米突发疾病。党红妮闻讯赶到时,小米眼神呆滞,头一直朝左边抽搐。她一边给120打电话,一边给小米掐人中、掐手心、掐脚心进行抢救。到了医院,她又垫付医药费,陪小米抽血、化验、做CT。检查过程中,小米吐得厉害,为了不弄脏医疗器械,她直接伸手去接孩子的呕吐物。等小米病情稳定苏醒过来,黑溜溜的眼睛看向她,那一刻,党红妮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学生小卓有疝气,家里没钱给孩子做手术,一直用一个自制的布兜兜着,每次犯病,疼得他走路一瘸一拐。党红妮跑到小卓老家家访时,才了解到孩子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回来后,她发动自己的人脉联系爱心人士,为小卓筹到医疗费,帮他完成了手术。

24载从教路,14年特教情。党红妮中途回到过原来就职的普通学校,面对心智正常的孩子,她的教学如鱼得水,也有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但她总觉得心里有放不下的牵挂和未完成的使命,于是不顾亲友劝说,又回归到了特教岗位。她说,“总觉得有一种力量无形中推动着我去做这个事”。

耐心施肥 静待花开

特殊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个对普通孩子来说很简单的技能,到残障孩子这里,往往需要老师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才能看到极其缓慢、细微的进步。党红妮从不气馁:“只要施肥浇水,耐心等待,总能看到每一朵花独特的绽放姿态。”

小坡刚入学时,口齿不清、走路摇摇晃晃,随时都可能摔倒。了解到他是由于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足,导致智力障碍并伴有肢体障碍,党红妮查阅书籍,请教同行,为小坡制定了周密的康复计划,从课堂到生活,对他进行全方位的康复训练。

一开始,党红妮把小坡的座位安排在教室门口,方便他出入。课余时间,她就带小坡去操场,训练他站、走、跑,和他做一些抛接玩具球的游戏,帮助他掌握身体平衡能力。等小坡腿部力量增强后,党红妮又把他的座位调到教室中间,并有意让他打扫卫生、帮忙拿取东西,逐步提高他的训练难度。

为了能让小坡学会说话,党红妮用夸张的口型示范,让他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带的震动,摸着鼻子、吹着纸条,感受说话时气息的流动,就这样,几十遍、上百遍地反复训练。接着,是单个字、双音节词的填空训练:党红妮说“桌”,让他跟着说“子”,或者让他说“桌”,党红妮说“子”,直到他能完整地说出一个词语。

有耐心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改变。经过五年的反复训练,如今的小坡,走得稳,跳、跨、快速跑都不成问题,还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他不但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经常擦黑板、拖地板,帮其他同学提裤子、拉拉链等,俨然成了同学们的大哥哥。

班里十几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党红妮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每一个孩子,她都有针对性地制订个别化的教学方案,耐心关注,倾情投入。“小步子大循环,简单的事不断重复着做,就能实现螺旋上升式成长。”

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有爱无碍,有教无类。”在党红妮看来,特殊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残障孩子融入社会,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小新是自闭症儿童。针对他的情况,党红妮查阅各种专业资料,加入“特教广场”微信社群,钻研自闭症学生的教育之道。经过摸索,她发现编写社交故事的教育方法最适合小新。于是,每次和小新交流,她都拍拍小新的肩膀,看着他的眼睛,用第一人称、现在时态、正面内容和他说。

比如,要劝小新回座位,党红妮就对他说:“上课了,同学们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也应该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这样老师会表扬我的,说我是个好学生。”这种正面引导对小新很奏效,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小新也找到了交往的安全感,下课总喜欢去党红妮的办公室坐一坐。

在对小新的观察中,党红妮发现他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只要有一张纸、一支笔,他就能坐下来画一节课。于是,党红妮让他参加书画兴趣小组。由于构图新颖、色彩绚丽、充满想象,小新的画作还参加了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素质综合展示。尤为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几乎不开口说话的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开始说“老师”“红色”等一些简单词语,表达自己的诉求。

“感谢老师培养了我的孩子,挽救了我们的家。”小新的妈妈流着泪说,孩子被诊断出自闭症后,孩子的爸爸要和她离婚,家里老人也劝她遗弃孩子。如今,看到孩子变化这么大,家人的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孩子的爸爸也不提离婚了。

教室里坐着的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党红妮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帮学生自立,在党红妮的主导下,学校相继开设了十字绣、缝纫、家政等课程。她还经常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启蒙。

如今,昔日的学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自立自强,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欣赏他们亲手绘出的广告海报、设计加工的首饰成品,为他们点赞鼓励,成了党红妮的一大乐趣。

今年8月,党红妮当选第九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泰戈尔说过,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加富足。”党红妮说,“我愿意把这种幸福感一直延续下去,为残障孩子驱除阴霾,撑起一片晴空,让他们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本文学生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