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的方式。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认识上存在偏差,探究学习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尽快走出误区。

误区一:形式化的探究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会不时地用到探究式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但是很多教师都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探究学习是公开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管所教的内容是否需要探究,都会设计探究环节,导致探究过程的形式化。

对策:只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探究形式,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学习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年历卡,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而2月只有28天或29天。所以,有学生说每个月都有30天是不正确的。这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有的学生用公历年份除以4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立即就有学生提出疑问:1900能被4整除,按这种计算方法,1900年就是闰年。而通过查万年历发现,这一年的2月只有28天,是平年。有的学生说万年历是不是编错了,有的学生怀疑这种计算方法不准确,在学生思维碰撞最激烈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引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份时应该用除以400这个方法判断。这样既解开了学生的疑惑,又让学生自然接受。

误区二:合作探究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在合作探究中,优等生什么都说了算,其他学生对优等生言听计从,优等生在小组中往往扮演了一种下达命令、布置任务或提供帮助的角色。其他学生按照优等生的要求去做,可以不独立思考就直接从优等生那里获得信息,优生动手次数多,发言机会多。这样优等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而其他学生就有可能人云亦云,从探究学习中收获较少。

对策:1.明确“结对学习”的职责。在学习过程中,优等生必须帮助其他学生解答基础知识学习中的疑点,为探究做好铺垫。教师巡视时要多关注优等生以外的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为他们创造更多成功展示的机会,同时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2.提倡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课堂不是教师或者优等生演独角戏的舞台,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多关注中等生、学困生。这样的师生、生生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误区三:“活动等同于探究”的误区。教师都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动”起来,走入了“活动即探究”的误区。例如,有教师教学“1公顷、1平方千米”时,带领学生走上操场,目测、步量一个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感受1公顷的大小;走上大街,步测1000米的长度,尝试估计以这一边为正方形的其他两个顶点分别在什么位置,体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深刻的认知。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操作活动显然还不具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活动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学生提出问题或根据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自主地选择、使用一些方式(工具)进行活动(操作),过程中要学会与人合作,要学会交流,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操作进行反思和评价。

对策:让学生“动”起来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目的,让学生“动”起来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我想就是要让学生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动”就可能是“乱”,实际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上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注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只要我们把握了“自主合作探究” 的实质,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就能“条条大路通罗马”。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