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课程标准化建设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与学术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因此,抓好高校课程标准化建设是目前高校改革的大势所趋,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高校 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化思考与实践

课程标准化建设是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培养并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通过制定实施标准,使课程活动达到标准课程水平。课程标准化建设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与学术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一列重要指示,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为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首次颁布的《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所谓“规定动作”就是对各专业类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所谓 “自选动作”就是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形象地说就是“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对各专业类提出教学基本要求,也就是“兜底线、保合格”,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也就是“追求卓越”。三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要求,同时又注重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在认真研读、领悟《国标》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从教师角度谈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国标》的几点思考。

1.研读《国标》,精选教材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国标》,对《国标》内容能够深入把握。《国标》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内容:一是概述。明确各专业类内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方向等。二是适用专业范围。明确该标准适用的专业。三是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类培养目标,对各高校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原则要求。四是培养规格。明确各专业类专业的学制、授予学位、参考总学时或学分,提出政治思想道德、业务知识能力等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五是师资队伍。对各专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要求。六是教学条件。明确各专业类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包括实验室、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图书信息资源、教材及参考书、教学经费等量化要求。七是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各专业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持续改进机制等各方面要求。八是附录。列出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并对有关量化标准进行定义。

其次,依据《国标》的总体要求,精选教材。《国标》只是一个大纲性的总体要求,并未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学校首先要根据《国标》制定本校相关专业教学及考核标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国标》和校内考核标准要求,精选更为适合本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众所周知,高校一般没有统一编订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从各类版本中精挑细选,选出既符合本专业课程标准,又符合所教学生实际的教材。挑选教材的过程,也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一次严峻考验。

2.拓展教材,提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高校教师可以自主地选择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无论选取何种版本,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不是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本专业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走向社会所需的专业能力要求,领悟和发掘教材内容,并以所选教材版本为依托,整合教材信息与素材,完善教材缺陷与空白,拓展相关知识领域。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通过教材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受篇幅和版本影响,每一种教材内容都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一种版本为主,综合更多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去甄别教材,研究教材,取舍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智慧。所以,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设计、改编,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和理解,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而不唯教材。

3.注重凸显教师个人特征

强调课程标准化并非抹杀教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而是更加注重凸显教师个人特征之举。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有三方面的特质:一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对教材的敏锐感受力。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是需要长期磨炼的,是需要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基础为支撑的,教师个性化教学特色、方法、技巧和思想就是建筑在这个地基上的房屋,教师教学艺术的日臻成熟,就是房屋日渐稳固和美观的过程,就是逐渐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教学特色的过程。首先,教师的仪表、神态要与职业一致,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科学规范,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语言要有艺术性。高超的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其次,教师要能够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还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做到既兼顾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集体教学、小组交流、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能够有不同的收获。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不同学生知识、能力、兴趣差异的基础上,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对教法的选择要有独到之处,恰当的方法,有利于把“教”转变为“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落到实处。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美国著名教育家约弗夫对28所学校中的1672名地球学专业的学生和43名教师做了调查。他发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存在正比关系。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学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需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正向性、鼓励性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标准为先、使用为要”。要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行动起来,高校应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的人才;教师要根据《国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凸显主体性,成为《国标》落地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艳春:《高等学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14年第7期。

[2]鄢高翔、祁克宗:《高等学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3期。

[3]杨弘平:《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中标准化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4]艾训儒、罗兴武:《对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标准化问题的思考》,《科学时代》2012年第9期。

[5]陈静:《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6]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