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互联网+”已经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高校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探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教育模式重构,抓住机遇,掌握网络话语权,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 思政教育 高校 重构

“互联网+教育”的相关阐述

传统的教育就是一间教室、一个老师、一所学校,而“互联网+教育”就是一个网络、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选、教师任挑,几百万学生同时在线。换言之,“互联网+教育”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界怎样利用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思想和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就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先进思维是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先进技术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养料。当前,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精练短小,主题明确,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渗透理论知识。慕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门槛较低,可使教育效果最优化。“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是“互联网+”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学生可以利用线上课堂进行自主探究,利用线下课堂开展研讨、交流,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及时反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综上,“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模糊了时间、空间的概念,采用“寓教于乐”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以求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现状调查”,内容主要涉及高校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教学模式的开展现状、高校思政教育慕课教学模式开展现状。每所高校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大一150份、大二150份、大三100份、大四100份),共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4017份,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1.高校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知,92.3%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其中8.3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12.16%的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79.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3小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改变,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移动平台已经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82.36%的在校生采用这两种途径上网。通过对学生网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只有5.13%的学生网龄不足1年,15.98的学生网龄在1-2年,36.43%的学生网龄在2-3年,42.46%的学生网龄在3年以上。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开始频繁使用互联网了。

2.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教学的开展现状。由于微课教学开展的时间较短,教学模式还不是十分成熟,经调查发现,微课的建设还不是很全面,上述9所高校中,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所大学显示学校有思政教育微课网,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所大学显示学校的思政教育资源网中有微课课程,其余4所大学调查显示没有微课网和微课课程。对有思政教育微课教学资源的高校,45.89%的学生表示思政教育微课教学内容比较全面,54.11%的学生表示微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3.高校思政教育慕课教学模式的开展现状。当前,很多高校开展了慕课教学,根据“应用慕课教学模式是否有益于你的学习理解”的调查结果可知,有57.2%的学生认为慕课思政教学模式有利于思政知识点的掌握及思政逻辑思维的形成,并且觉得对枯燥思政知识点的掌握十分有帮助。有63.2%的学生支持慕课的常态化教学,这样学习更加快捷和方便,形式新颖,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动性强,和教师的沟通次数增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十分有帮助。但上述9所高校慕课思政教学开展的效果还不太理想,频次较低,每学期只有几节思政课采用慕课形式教学,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根据慕课测试情况查漏补缺,实际应用效果不太理想。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龄一般较长,对网络也十分了解,这就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针对上述微课和慕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政教育模式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重构,以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重构

1.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教学模式的重构

高校思政教育微课教学模式的重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科学的选题。选题要“微而全”,同时应符合思政教学特点,内容自成体系,完整并符合思政教学逻辑,以传递价值观念、引发学生思考并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为目标。如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时,可以制作“走近‘概论’”“一代伟人毛泽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微课,详细介绍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简单阐述,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内容时,还可以选择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如“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十九大概要”等,让思政课教学和时事政治相连接,更加接地气。二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思政微课教学设计直接决定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微课”可以声像兼备,大量使用动画、视频、图片等,再加上教师的录音讲解,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生动化。同时在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思政知识的关键点。借鉴电影、广告等,确保课程设计的新颖性,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提高“微课”教学效果。三是采用严格的技术规范。技术是提高微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微课视频图像要稳定、画质要清晰、文图搭配要合理,色彩设计要协调,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页面布局。在设计微课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学习资源,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开阔理论视野,加强微课制作相关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提高思政微课课件的技术性。因此,只有积极推动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深入和彻底。

2.高校思政教育慕课教学模式的重构

根据上文指出的慕课教学使用频次低及教学内容不合理等问题,教学模式重构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提高慕课教学的使用频次,合理安排思政慕课教学。如每个月有两节课采用慕课形式教学,加深学生对慕课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结构的设定。很多教师都认为慕课是“录视频”,虽然视频在慕课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慕课教学的全部。慕课如果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照搬照抄,那么开展慕课教学就毫无意义了。在设计“慕课”教学时,必须先对教学内容结构进行重新设定。首先,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以教材为指导,与大学生思想同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如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慕课的设计应该分成思想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法制教育模块,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充实并完善教学内容。其次,体现时代性与传承性。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做到时代性与延续性的完美结合,打造思政慕课教学模块,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如在讲述“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等知识点时,必须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萨德问题、朝鲜核问题、海峡两岸统一问题、南海问题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感,让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结 语

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急需开辟网络教学新路径。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当敢于尝试,抓住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的同时,运用互联网新技术使课堂活起来,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Z2期。

[2]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2期。

[3]邵云飞、刘文彬、何伟:《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杨剑飞:《“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5]叶大伟、易兰华:《“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教育与职业》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