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是以确定的专题内容为前提,以学生理论讲解为基础,以形式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点评和激励机制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体、学习方式、实践主题的变革,而且对以往该课程课内实践的活动形式、点评机制、激励机制进行大胆创新,增强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内实践 教学模式 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科专项“陕西民办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创新能力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JK2061)的阶段性成果;陕西省社科界2018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C046)的阶段性成果。

引 言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具有实践要求的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校内实践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如何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

学校思政部教师团队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形成了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教学模式。“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主要内容,选择教材某一章节的理论内容,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大学生现实生活等中的问题拟定专题,采取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组织过程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的严密组织过程。通过学生各司其职的探究,教师的宏观指导,确保了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有序开展。

1.制订各班课内实践轮流计划表

(1)确定分组

开学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订“概论”课内实践分组表。分组表包括班号、专业、人数、学委姓名、小组实践时间、小组组长姓名和电话、小组成员、实践主题、实践形式、小组成员表现及成绩。根据本学期大班总人数和实际上课周数(除节假日和考试复习时间外)进行分组,每小组人数=大班总人数/实际上课周数。同时,要求各班学委进行班内分组,设定每小组的组长。小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或学委推选,由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确保小组的核心领导力量。分组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又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有机融合。

(2)确定轮流顺序

经过实践调查,在校大学生大都愿意按照课表上的班号顺序进行实践。因个别班级受其专业特点影响,表现比较内向,“概论”课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尽可能把学风正、能力强、积极活泼的班级放在最前面,起到典型模范的作用。此外,各班第一组全部轮流完,再从各班第二组开始轮流,以此类推。此种轮流方法能有效地为各班小组预留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而确保课内实践成果的质量。

2.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实践

教师指导是“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主旋律。大部分民办高校学生思维较活跃,但学生整体的理论逻辑思维较弱。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翻转课堂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内容和形式相脱离的情况。因此,“概论”课教师应提前一到两个星期对每一小组的组长或理论讲解的负责人给出指导性意见。第一,网上指导。教师可利用QQ、微信等网上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对学生的理论内容和活动安排悉心指导。第二,面对面指导。教师利用课间或校内时间给予指导,主要从逻辑框架、理论分析、联系实际以及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等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教师应突出指导学生实践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理论性、逻辑性、现实性,防止学生脱离实际的抽象空洞讲解或完全脱离理论的形式主义;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的政治理论知识,从现象、本质、原因、对策等方面剖析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专题化课内实践良好开展。

3.学生小组课后分工与合作

学生小组课后分工与合作是完成课内实践最关键的环节,它体现了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2]“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小组组长可根据组内成员的爱好、擅长进行分工: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负责讲解,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负责制作PPT或剪辑视频,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拍摄视频或扮演实践活动的演员。小组组长在确定集体活动内容和时间时,应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与组员共同商讨,一起确定实践方案。此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制作PPT、撰写讲稿、集体排练、拍摄和剪辑视频,并不断修改,最终完善小组实践活动的作品。课后分工与合作为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提供成长的平台,培养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团队合作意识。

4.学生课内实践展示

课堂展示是专题化课内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和自身,在自由、平等、对话的氛围中,用最本真的个性,真诚引导和启发学生,因为大学里的思想不是用来教的,是用来分享和探讨的。”[3]实践小组应提前到场布置黑板、调试PPT和视频,组内成员共同商讨实践过程的注意事项,并给教师上交实践活动的流程单,流程单包括小组分工和实践活动的步骤。教师询问组长和理论讲解人员整个课内实践的时间,鼓励讲解人员尽可能脱稿。课堂展示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平等对话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理论讲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实现了教学相长,增强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5.课内实践评价

课内实践评价是有效开展课内实践活动的指挥棒。专题化课内实践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教师和学生互动式评价,教师秉持公平公正、客观理性的态度,悉心评价课内实践展示,促使学生对实践活动反思、总结、调整。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的主渠道。改革“概论”课内实践对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课堂实践主体改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意识,挖掘教学过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力,实现自觉双向互动效果”。[4]受传统“以教师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院校的课内实践仍是不敢真正放开,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评价。学校“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改变了“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协同的教学实践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学生自选实践主题。学生按照教学进度,根据章节知识点紧密联系实际,小组团队共同商讨、拟定本组的研究主题。第二,学生小组成员全方位参与实践教学。学生在幕后合作、现场主持、课堂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积极参与。第三,学生全面参与评价过程。学生评价包括本组代表和其他班级同学评价,以充分分析本组课内实践的优点和不足。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民办大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增强了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2.学习方式改变:从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最大作用是使学生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教育理念,坚持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讲,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重。学校专题化课内实践是在以往高校课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政治理论联系社会热点,以微视频、微电影、话剧、小品、相声等活动为载体,以PPT讲解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方法。这种实践方法激发了学生小组组长和其成员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的精神,坚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极大鼓励了学生参与本小组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认同。

3.实践主题改革:从“纯理论讲解”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化实践

专题化课内实践是“概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方法。当今,民办高校大学生政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参与课内实践持有应付心态及“差不多”的心理,习惯在网上下载一个PPT交差。主讲人不经过独立思考和整理,没有充分的讲稿,在课堂上纯理论地念PPT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概论”课教材某一知识点联系和剖析突出的现实问题,形成一个专题活动。例如,学生根据第一章第四节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确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大学生的关系”这一专题;根据第十二章第三节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确定了“反腐败,倡廉洁”的主题内容。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化实践,活跃了“概论”课的课堂氛围,提高了民办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推动了教学从教材和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信仰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养成主动了解社会、尽早适应社会的优良品质,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尽早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5]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创新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点评和激励机制为驱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PPT+微视频+现场活动

实践活动是“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主体”。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是“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最特色的方面。第一,指导学生制作精美的PPT。学生根据本小组实践主题确定PPT的背景、布局以及选择丰富的图片。第二,鼓励学生拍摄微视频、微电影。学生在制作微视频时大多采用下载视频剪辑、原创校园采访和微电影等方式。微电影是学生根据所选主题,策划剧本、确定演员、模拟拍摄、选择配乐,最终剪辑出校园题材的短小电影。比如,学校2013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根据第六章第三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容,拍摄了“中国梦、西译梦”微电影,再现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思想对西译大学生实现自身梦想的积极作用。微视频和微电影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之内。第三,现场活动。“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允许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新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如,可采取情景剧、小品、相声、新闻联播等方式。教师要求每组活动仅选择一种形式,并控制在5分钟之内。“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以理论讲解为基础,采取“活动育人”的方式,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的认同。

2.点评机制的创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点评机制是“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左翼”。“有效的评价机制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6]它是实践活动顺利展开的指南针,要充分发挥师生各自点评的优势,以教师引导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进行评价。第一,学生互评是课内实践点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指导学生采取辨证的分析方法,一分为二地指出本次课内实践小组的优点,在肯定的基础上给出建议。学生评价又分为:其他班级学生代表评价和本小组成员总结评价。其他班级学生代表评价坚持随机性和确定性相结合原则。随机叫号可督促学生认真观看课内实践,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辨证分析的能力。确定性原则是指选择其他班的下几组组长进行评价,让下一组课内实践小组学习本组的亮点、创新点以及拼搏精神,同时在课后准备中尽量避免本小组的不足。本小组代表总结评价应重点突出本专题如何策划、遇到哪些难题、如何解决、本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小组的总结评价对其他小组课内实践的展开会起到借鉴和鼓励作用,使其他学生懂得团队合作和竭尽全力的重要性。第二,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应坚持鼓励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生组织一次课内实践需要耗费很大时间和精力,同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要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实践效果,从学生主题名称、主持人讲解过程、PPT制作、理论与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展开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教师评价既要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对课内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指出不足之处,并给出建设性意见。教师还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在课内实践活动前期的付出和努力,肯定学生认真付出、努力拼搏的过程。专题化课内实践形成了“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立体式点评机制,实现了评价主体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体现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统一,激发了实践小组成员自我提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正视劳动过程和成果的“得”与“失”,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地进行自我评价。这种点评机制也让其他小组成员吸取了经验教训,有利于专题化课内实践良性竞争螺旋式上升性地开展。

3.激励机制的创新:典型示范+物质激励+精神鼓励

激励机制是“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右翼”。“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励者根据教育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和方式,对激励对象进行激发和鼓励,唤起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自省和自律,促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自我塑造,以高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学习,同时,也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7]“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采取典型示范、物质激励、精神鼓励系统协同驱动,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升学生自我探究的幸福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获得感。第一,典型示范。教师保留每一学期“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所有资料,遴选出优秀的教学实践资源,在下一个学期初,利用课前和课间时间播放以往学生优秀的PPT、微视频、微电影以及学生讲课的录像。这些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励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行为。第二,物质激励。教师向学校申请资金,对本学期表现特别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对学生努力付出的肯定,能激励更多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第三,精神鼓励。教师对精彩的学生课内实践展示过程进行拍照、录像,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软件进行组合,并配上鼓励性的语言,将照片发到师生互动平台,弘扬小组成员竭尽全力的精神,促使其他班级和学生向优秀看齐。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激励机制继承了传统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的方法,又利用典型作品的PPT、微视频、讲解视频在不同班级展示的方法,促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形成“学榜样、争优秀”的积极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当代大学生。

结 语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的“以知识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社会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从理论认知到行为认知再到信仰认知的转化,提升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增强了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在一定程度上翻转了课堂,提高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对民办高校教学实践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10月21日。

[2]王爱勇:《学生课堂展示与教师有效指导》,《教育探索》2011年第6期,第78页。

[3]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57页。

[4]耿俊茂:《基于“慕课”启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9期,第39页。

[5]隋灵灵:《“项目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21期,第172页。

[6]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97页。

[7]黄雅恒:《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成要素及其运行原则分析》,《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36期,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