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采集面临资源匮乏与资源竞争并存的局面,资源本身的庞杂及系统采集与科学规划的困难,给采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资源利用存在数字化程度低、共享困难,与教学科研结合程度低,得不到政府部门重视等问题。图书馆应通过开展科学统筹与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多渠道进行资源数字化建设,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资源推动项目合作研究与学科发展等方式,提高利用率,解决现有难题。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采集 利用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高校图书馆“读者主导式采购”模式研究——以咸阳高校为例》(项目编号:15jk1790)。

地方文献资源采集遇到的挑战

1.资源的庞杂及多层次性

地方文献所属门类十分庞杂,存在形式多样,给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按照杜定友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一文中的表述,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等。凡有历史价值的‘残篇断简’‘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史料、人物、出版。其中,史料主要是“关于本地方一切情况的记载,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物包括“关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劳模、烈士以及与本地方建设有关的重要人士(愚贤)”;出版包括“从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况,它的思想内容,制作方向,对本地方刻的古书,更应注意收藏,版片也要整理”。[1]这就是说,地方文献不仅是指一切承载了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及文明成果的载体,就其微观层面而言,也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与多层次性。

2.传世文献的匮乏与所面临的资源竞争

首先,从文献属性而言,传世地方文献资源多属于历史文化资源,随着时间推移与时代变迁,此类资源都有一个损耗情况,故其总量的递减实属必然。但是,目前地方文献资源的采集收藏,却成为各图书馆、文化机构的热门话题,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难以避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采集中的竞争程度,从而给高校图书馆采集工作带来困难。尤其在国家大力推动高校向应用化转型的背景下,各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任务繁重,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始终都是各馆争相收藏的对象,这就更加剧了采集难度。

其次,地方文献资源虽说整体上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从存在状态看,目前主要还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各地一些大图书馆或名校图书馆采集收藏居多,且数字化程度整体上都很低,很多珍贵资源甚至连微缩胶卷都没有。纸质文献有的破损严重,因修复人才稀缺,所以仅能作为善本资源被个别单位收藏,其复本采集、共享十分困难,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采集面临的难题。

3.系统采集与科学规划困难

首先,图书馆自身缺乏系统研究、科学规划方面的专门人才。高校图书馆派出的地方文献资源采集人员,不仅应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熟悉本土民众生活知识,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古方言、古民俗知识,以及目录学、版本学等常识,知晓所采集文献资源价值所在,这样才不会使采集工作陷入盲目。但目前因采集人员素质有限,使得采集工作系统性不强,随意性大,采集目的也不甚明了,多数采集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且存在片面追求数量等问题。尤其是对文献资源所涉及的领域,存在重视当代易得资源采集,轻视或放过从民间及国内其他大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处访求、复制或收存与本地相关的稀缺历史文献资源的意识。这种纵向深入的不足,是采集人员对当地历史文化信息了解有限、研究不足等造成的。

其次,多数高校图书馆将图书资源采集以对外承包的形式,与馆务工作分离,从而给地方文献资源采集的系统性与科学规划带来困难。图书馆的图书采编工作大量分割给书商去做,是近年各地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做法,这样可以提高图书采集、目录编排、登记入库等工作效率,节省大量人力。但是,就地方文献资源采集而言,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图书馆采编人员不再涉足此类业务,也就失去了对地方文献流传、出版、利用等情况的及时了解,就难以系统研究地方文献采集工作。而书商本就不关心图书性质、使用目的及范围,也根本不熟悉地方文献,故其推荐图书时就难以将地方文献规划在内,从而导致图书馆错失采集地方文献的机会。这种推诿使地方文献的采集陷入了困境。

地方文献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程度低,共享困难

稀缺地方文化资源一经采集入馆,如何提高利用效率,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难题。与普通图书资料不同的是,地方文献资料不少因其在历史上流传范围不广、受众有限,故而多为孤件或孤本形态传世,图书馆虽将其收藏入馆,但并不直接具有流通共享价值。如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的大量碑文墓志及其他石刻资料,即使将其原件借调至当地高校图书馆,仍然无法让更多读者接触和利用。另外,像明清时期所传抄或篆刻的关中著名文人文集、别集,图书馆从社会上采集入馆后,也不能直接用于流通借阅。这类珍贵文献资料,有的并未正式出版,复本稀缺或根本没有复本。所以,只有通过创建规范的地方文献资源电子数据库将其数字化处理后,才具有流通共享价值。但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除资金投入外,人力资源的投入也是大的问题,多数高校图书馆对此也是一筹莫展。

2.与校内产学研结合程度低

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图书馆,但是针对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源而言,与其直接对应的、具有地方文化属性的学科专业方向往往并不存在。所以,图书馆收藏的大多数地方文献资源,一般多供校内专业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或个人使用,因为使用此类资源的个人与群体有限,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闲置与浪费。有的资源闲置,则纯属采集所得文献资源缺乏系统编目、整理所致。如何在高校内部实现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与课堂教学对接,实现与校内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的对接,都是当下高校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陕西维新派领袖刘古愚,其传世《烟霞草堂文集》就属于典型的地方文献资源,虽然地处陕西关中地区的咸阳师范学院等单位都十分重视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但是要实现此类研究活动与教学的对接,与校内更多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研究项目衔接,保证研究常态化,实际上又存在难度。因为地方文献资源固有的地域性,导致科研方向的凝练及研究人员的培养、成长是一个较漫长过程,有时候研究人员工作单位的变动,甚至直接导致某个地方文献研究专题或项目的停滞。

3.得不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利用

地方文献资源虽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特定地区历史上积存传世的文化成果载体,但在今天各地方政府追求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它们却常受冷落,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不知道这些地方文献资源材料能有什么用,或者能把它们用在什么地方。有的地方文化部门或政府机构,虽然提出了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思路,但是具体实施方案因为牵涉面广而落实困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发展要不忘本来”。这些都说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源,在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在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在当代文化建设的推陈出新中,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中,地方政府部门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高校之外大社会的系统化规划设计、积极参与,才能使更多的人对此问题重视起来,从而推动地方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

对策探讨

1.从高校转型高度认识地方文献采集利用意义,强化科学统筹与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首先,图书馆要结合高校转型,深刻认识地方文献资源采集利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要改变馆藏文献类型单一的状况,实现馆藏资源类型多样化,就离不开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采集收藏。要实现资源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及资源平衡配置,就离不开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倚重。尤其是我国高校除少数名牌大学外,多数学校生源都来自所在地域,生源地域性决定了学生未来就业的地域性特点;而就业的地域性,自然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内容等方面不可忽视地域特点及带有地方特色的人才需求。所以,对“立足本地,服务地方”的高校来说,无论地域性还是应用性都要求送出校门的学生必须对当地历史传承、人文知识等有所了解,对本土自然地理、民情风俗、文化传统等比较熟悉。图书馆要适应这种办学需要,就应加大对地方文献资源采集的力度,只有深刻认识了这种重要性与迫切性,采集利用中面临的其他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

其次,图书馆要积极培养自己地方文献采集、管理利用的专业人才团队,统筹规划,加强与地方其他部门的合作。“地方文献的收集,首先要确定它的内容和范围,哪些应收,哪些不在此列”,[2]作为特藏文献,其收藏不仅应体现纵向的历史跨度,还应有横向多学科、多领域结合的广度。其采集收藏,必须在全面规划和系统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并制订统一的采集标准。如对本地历史上的名宦乡贤、专业人才等著作或别集的采集收藏,则应制订相应标准,既保证全面系统,又应分层次与类别;对国史、官修史书、历代笔记野史等著作中涉及的地方资料信息,也应另行整理。因绝大多数地方文献,并未经专业研究人员鉴别认定,对它们的采集,完全依靠工作人员在民间调查或实际探访中依据自身知识水平去判断。所以,人员队伍的素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采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参与者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负责的精神,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眼界。

另外,正如论者指出的,“与各地的文史、档案、地方志办公室等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环节”,[3]图书馆应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尤其是地方珍稀文献,总体存量少,外界流通不广,多数为政府文化部门或其他私人收藏家所有。有的资料如各类年鉴、报表、文史档案等,多被政府机构收存,高校图书馆只有与这些机构加强合作,才能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丰富馆藏。

2.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做好资源宣传与共享

首先,要认识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是宣传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根本前提。数字化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和处理,建立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综合检索系统,并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进行传播”。[4]随着移动阅读平台的普及,对图书馆来说实现馆藏文献数字化利用与传播,已成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这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传播及共享而言尤为重要。没有数字化处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宣传,共享利用也只会纸上谈兵,对采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数字化。如以扫描、拍照、胶卷微缩等形式实现的文献资料的图像处理;基于OCR光学识别技术实现的文献数字化文本处理;以智能化处理技术实现的文献资源数字化信息单元的分合重组等。这一工作可先从珍稀资源的数字化开始分步实施,应尽量做到系统、连续、有序,必要时还可联合其他馆外力量参与。通过数字化,不仅使馆藏地方文献的大范围利用有保障,也能实现资源更快速、便捷的传播,从而更好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并满足社会需要。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多数地方文献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都是以特藏形式储存,实行封闭管理,外借流通受限,实现数字化管理之后,线上阅读、传播就成为主要形式。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拓宽线上传播途径。如建立地方文献资源网上数据库,对馆藏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介绍与宣传,并实现手机检索、网上借阅;设立微信公众号,定期进行资源采集与研究动态推介;建立用户微信群、QQ群,实现读者线上交流与信息共享等。通过推介及使用方式优化,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资源价值,有效实现资源共享。

3.以资源推动项目研究与学科发展,促进资源与产学研结合

首先,要积极与校内外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合作,以资源推动研究项目的立项。地方文献资源因其鲜明的地方性及资料的独特性,在科研领域大多不会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图书馆凭借此类馆藏资源的“人无我有”优势,通过联合校内外其他科研力量,完全可推动相关研究项目的立项。以项目立项方式筹集资金,凝练研究团队,推动资源深入研究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环,这应是图书馆解决地方文献资源采集利用中的资金及人力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凭借自有资源优势,推动校内相关学科创建与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在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采集程度不够、藏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校要设立与之相关的学科专业并不具备现实操作性。但是,图书馆在占有一定资源优势后,就可积极推动学校开展相关学科建设,尤其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应用型、特色化办学之路,与地方文化资源相关的学科建设已成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对图书馆采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所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校内学科建设的对接,以地方文献资源采集、开发利用为契机,推动产学研结合及学科发展,使所建立学科专业对图书馆特藏地方文献资源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对提升相关资源利用率,解决人才、资金等瓶颈问题,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讲稿)》,湖北省图书馆,1957,8。

[2]刘毅:《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年第3期,第29-39页。

[3]熊伟华:《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与服务中的合作共享》,《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第50-54页。

[4]吴家驹:《中文古籍数字化的进展与主要成果述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78-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