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我们的节日
作者: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 卢焱
发布时间:2018-09-20 16:06:58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编者按:
新高考改革制度剑指让每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课程是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关键。这就迫切需要学校科学提供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为此,我们在育人故事栏目里推出“课程故事”专题,以讲故事的形式系列介绍学校开发的好课程,供同行交流借鉴。首期推出陕西省首批教学名师、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副校长卢焱开发的节日课程——“徜徉于我们的节日”(荣获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二等奖)和陕西省首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教科室主任李玉翠开发的微课程“玩转成语故事”,敬请关注。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饱含美丽传说、传统习俗、时令风景的节日诗词是否让你心心念念;“茱萸为何物”“屠苏酒如何饮”……这些奇奇怪怪的习俗是否引发你的无限好奇;“一起做个风筝,把它放飞蓝天”“七夕夜相约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这些好玩的活动是否让你跃跃欲试?那么,来吧,踏上我们传统节日课程的学习“专列”,开启你的继承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精神之旅。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包蕴着丰富的、重要的课程价值。这些文化,大致可分为精神、行为和物质三个层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系完整。三个层面交互作用,彼此生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机体,穿越时空,魅力永恒。我的工作室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以文化人的角度,关照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整合庞杂的传统节日资源,注入富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新内容,正式出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徜徉于我们的节日》,明晰了“我们的节日”课程的核心要义,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实施的路径与特色。
“我们的节日”课程以最具影响力的十二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为内容,设计了“华夏文化传承节日、多样习俗守望节日、韵味诗词诵读节日、名家名作感悟节日、笔下生花练写节日、动手动脑体验节日、节日回望与思考”七大版块内容。这七大版块,将传统节日课程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以感知和传承12个节日文化为经线,以训练读写能力为纬线,引入了许多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如风俗礼仪、童谣歌曲、饮食文化、天文历法、诗词文章等。在写作训练和动手实践两大版块中,不仅以素材收集、范文欣赏、佳作摘录等方式,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育能力,还以沙龙、诗会、观察、记录等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培养,促使学生在认识节日、诵读经典、普及民俗常识、欣赏美文、积淀语言和训练写作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获得情感、知识、态度等方面的提升,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抒发情感、传承文化的能力。
2017年,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工作室老师,翠华路小学与鄠邑区蒋村镇中心小学的部分学生,在重九之日登上终南山,辞青览胜,插萸远眺;回到课堂,啸咏骋怀,品糕赏菊,共话不朽。这个重阳节给师生留下的不仅是节日的风土习俗、文化形式、精神内涵,更是让师生体味了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生智慧。
重阳课程在节日到来的前一周启动,第一版块为知识篇——“江山阅鬓华”。郝老师围绕重阳的历史渊源、神话传说、节物习俗、节日意蕴等15个知识点,梳理形成重阳节日知识题库,借助微信、网站、QQ群等平台予以发布,学生、家长、教师自行学习了解。一周后发布“重阳知多少”节日知识问卷,通过形式多样的节日知识竞答,使学生对重阳知识有了较为完整深入的认识。民俗专家阎建滨解答了孩子们的疑问,解读了节日习俗中所蕴含的社会风尚、深刻寓意和精神追求。随后,何老师围绕节日诗词的意象和诗情这一专题,借助《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采桑子·重阳》《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过故人庄》等四首重阳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体悟节日诗词里色彩明丽、境界开阔的意境和诗人或思念或乐观或旷达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境界。
第二版块为体验篇——“萸插满头归”。金秋十月爽,九九来登高。这天,部分师生与家长登临终南山,孩子们流连山中,意外发现一株植物上红果累累,绯红欲滴。在老师的启发下使用“朝花夕识”软件初步确定此物为山茱萸,大家又查阅了《本草纲目》,书上记载:“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开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得到核实之后,孩子们异常惊喜,不禁大喊:不知茱萸为何物?今日终得真面目!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细观其形,远望其态,近嗅其味,品尝其实,轻折一枝插于头上,啸歌吟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第三版块为思辨篇——“山高人为峰”。孩子们登高归来,带着满心的欢喜,满头的茱萸,走入课堂。看着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样子,吕老师饶有趣味地和大家回顾了重阳节的各种“遇见”和“美好”:“时至重阳,我们经历了紧张激烈的知识竞答,聆听了民俗专家对重阳的解读,登临终南,识萸插,啸歌吟咏。相信此刻,大家对重阳的溯源、习俗、节物、节令食品、相关古诗词等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和体悟。现在,让我们一起将这些认知进行梳理,重阳节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一条条新鲜的信息在学生脑海回荡,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何重阳节里要插茱萸?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同学再次查阅茱萸的药性,此刻,茱萸已经化作一种美好愿望进入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进一步引发学生吃重阳糕的欲望,探究“登高”和“吃糕”所寄寓的节日文化意蕴。于是,节日、植物、文化、健康、历史等系列概念一下子融合在一起具有了生命,重阳节敬老孝亲、追求健康、超越本我的人生智慧和文化内涵便在学生的心中萌芽开来。因此,过节的目的永远不在节日本身,更不是为了吃和穿,而是通过节日挖掘其要义,与我们的先贤、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世界“对话”。
“我们的节日”是一门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彰显着精神家园的课程。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成全、中秋之团圆、重阳之尊老、冬至之期盼、腊八之利生……节日赋予我们力量,节日赐予我们智慧,节日安顿了我们疲惫的身心,节日点亮了我们生活的希望。“我们的节日”课程是纯粹的、个性的、传统的、多彩的,亦是丰富的、和谐的、时代的、厚重的,徜徉于我们的节日课程中,共享成长。